今年“世界读书日”当天,山东省高密市柴沟中学“于漪书坊”揭牌启用,筹集到“人民教育家”于漪著作资料218件,不仅供本校教师借阅,还面向全市教师开放阅览。该校还开展“读于漪、学于漪、做于漪”活动,推动教师阅读。这一举措得到上海教育出版社等爱心企业和人士支持,于漪也录制视频表达祝贺,提出“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是读书人”,勉励师生在阅读中开阔视野、增长智慧。
中小学教师读书是一个大命题。前不久,一位教育领域企业家说,有很多中小学教师,一年都读不到三五本书,而且一辈子都是教科书上那点儿东西,引起不少讨论。毋庸讳言,周围确实多少存在这样的教师,因为种种原因疏于阅读。笔者以为,于漪的书既是中小学教师阅读的良好切入点,又是提升专业素养的有力支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为推广阅读于漪著作创造条件。
兼具可读性和思想理论深度,是于漪著作的显著特点。于漪家境贫寒,1951年大学毕业后从教,就深深爱上教师这份职业。她对课堂教学投入大量精力,一篇课文备课甚至达二三十个小时,还坚持写详细教案,写完之后背出来,从而做到出口成章。她时常拿起笔,记录教学中的各种思考,形成体量庞大的著述。于漪的文章从实践中来,带着一线教学的温度,如何面对后进学生、开展课堂互动的方式等,都是每位教师可能遇到的。在文风上,于漪的书和文章很少使用时下学术期刊常见的注释、参考文献,话语朴素平实,娓娓道来,阅读起来非常过瘾、解渴。对于“不知道选什么书读”的教师来说,于漪著述可以当作入门书。
于漪著作又是丰富深邃的。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于漪出版独立著作不下30种70册,加上合著和主编作品为数更多。她倡导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为此作出了自己的独特尝试。她的著作内容包括教育目的观、学生观、教师职业观、语文教学观、学校发展观等,依托语文教学,兼及其他学科,延伸到教学研究、教师教育、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等领域,构成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这些著作是于漪教育思想的基本载体。阅读于漪的书,可以触摸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个人业务素质和水平,反哺到教学中,并作为开展教学研究的理论资源。
于漪是我国首批特级教师、首届教书育人楷模,荣获“改革先锋”称号和“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是新中国教育实践孕育出来的本土教育家。她“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全国教师树起了精神的标杆。阅读于漪的书,可以感受到她教书和育人相统一的特点,一方面注重面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同时心中始终坚守一个更高的目标,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于漪提出,中国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教育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建立自己的教育话语权,而不是用西方的理论裁剪中国的教育实践。这种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贯穿在于漪著作中,带给读者绵延入心的滋养。
面对中小学教师读书少这个略显沉重的话题,固然需要教师唤醒内在的阅读自觉,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引导与支持也很重要。2010年,教育部曾组织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每月一星”学习宣传活动,在全国掀起一股学习于漪的热潮。近几年,21卷本《于漪全集》等多种作品集出版,为人们学习于漪提供了更多便利。借助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推动,各学校可以在图书室适量配备于漪作品,区域和学校还可以开展读后感征文、主题演讲、报告会等活动,辅以公开表彰、新媒体展示等,推动学习于漪、阅读于漪成为风气,形成对标楷模、善为人师、爱生乐教的向心力,增进办学内涵。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建有“钱学森图书馆”,多年来成为广大师生学习钱学森事迹、崇尚科学精神的有效载体。在当今中国,于漪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柴沟中学建设“于漪书坊”,可谓推动教师阅读、增进校园书香的可贵探索。各级各类学校结合校情建立于漪图书角、于漪图书室乃至于漪图书馆,必将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有裨益。有理由相信,于漪著作堪为中小学教师的良师益友,值得品读,于漪教育思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散发出越来越浓郁的魅力。
(作者系上海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0年05月13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