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书写生命在场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给教师的阅读写作建议
作者:陶继新 发布时间:2020.04.08
中国教育报
书写生命在场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教授近照 冯刚 摄

草长莺飞四月天,书香花香伴春晖。4月2日晚,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朱永新教授做客由本报与商务印书馆联合举办的在线公益读书课,与教师们畅谈如何“在读书写作中成长”。今天本版刊发在经典阅读中浸润多年的陶继新老师对朱永新教授的专访,进一步探讨教师专业阅读和写作的话题,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编者

与朱永新教授相识已有18年之久,为此,我常常幸福地徜徉在“友直,友谅,友多闻”的精神世界里。每次聆听他的演讲,以及与他真诚而友善地交谈时,我总能从他那洋溢着灿烂笑容的脸上,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温暖与美好。近日采访朱永新教授,从他那朴实而真挚的话语中,我更加感受到在他那荡漾着教育大情怀的精神世界里,有着很多可供我及广大教师采撷的瑰宝,从中能够汲取一些宝贵的精神力量。

对于教师的阅读和写作,朱永新教授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他认为阅读和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两翼:专业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则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

    专业阅读是站在大师肩膀上前行

从古至今,关于谈论读书意义的文章堪称汗牛充栋,可是,读书就一定会使人变得越来越好吗?如果读了品位低下的图书,不但不能升华人的境界,反而会让人因为“白沙在涅”而“与之俱黑”。对此,朱永新教授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开卷有益”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读什么比怎么读更加重要。

朱永新教授如此言说绝非信口而言。他在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考察时发现,有的学校竟然没有图书馆,即使有,其中的图书质量也非常低下。有些图书馆存放的图书要么是人们一般不看的“捐赠书”,要么就是出版社打折的库存书。学生和教师如果看了这些质量不高的书,不但不可能更好地发展,甚至有可能被书中不好的思想所污染。为此,他在一篇《重视农村孩子的精神正餐》的文章中指出,每个学生只有一个童年,而这正是最需要精神滋养的时段,如果给他们送去的是精神垃圾,不但会让他们当下受到毒害,还会在其体内继续存活下去,以至影响到未来生命的成长。

学生如此,教师亦然。如果教师读了品质低劣之书,不但自己饮了精神毒汁,还会将这些毒汁在无形中“注射”到学生的身上。为此,朱教授大声疾呼,要广大师生远离垃圾图书,亲近文质兼美的经典书籍。他郑重地告诉大家:“人们阅读的高度,决定了生命的高度。”

天天阅读大师的作品,犹如每天聆听大师演讲上课一样,大师高尚的精神便会在“随风潜入夜”中走进师生的心灵,从而产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教化效果。朱教授便是这样的人。他的工作之忙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可是,天天阅读高品位的书,已经成了他生命的必需。在与这些大师“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中,他也拥有了教育大师的境界与智慧。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生命不断超越的时候,他也希望更多师生的生命丰盈起来。为此,2010年,他成立了新阅读研究所,组织大批专家名师,从浩如烟海的中外图书中,精选出100本“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从而为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打下阅读根基。

每个人的生命都不能重来,而阅读,恰恰可以让生命更有亮度,甚至也有可能使生命“延长”。因为真正潜下心来读好书的教师,不但有了人格境界,也多能将心灵安顿下来,而精神美好与身心和谐,恰恰是身体健康长寿的必备条件。当然,教师更加需要的是生命的亮度。当他们的人格精神光芒四射的时候,不但会照亮别人,也会照亮自己。孔子终身从事教育事业,他在成就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的同时,自己也在“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地对《诗》《书》《易》等经典文化一以贯之的研读中,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大教育家和思想家。

朱永新教授在众多名师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也采写过不少中小学名师并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师,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持之以恒地对大师之书的阅读。因此,专业阅读,只有站在大师肩膀上前行的人,才能让自己的生命跃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专业写作是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

朱永新教授对我讲,新教育当初提出要教师写作的时候,有人曾提出疑问:教师只要把课上好,何必写作?学校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再说,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哪有空余时间写作?

其实,这样的教师恰恰不知道,写作与上课是教师生命成长之双翼,缺一不可。当今活跃在中国教学界的名师,几乎个个都是写作高手,有的还出版了几本、十几本甚至几十本著作。

众所周知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除了担任校长、从事教学之外,还出版了40多本教育专著,发表了600多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与短篇小说。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教育专著,已经成了广大教师的必读书目。没有他持之以恒的写作,就不可能为我们留下如此丰厚的精神馈赠,也不可能成就他这样一位大教育家。

也许还会有人提出疑问:“苏霍姆林斯基是大教育家,而像自己这样名不见经传的教师,怎么可能像他那样写出如此之多如此之好的作品呢?”诚然,一般教师难以登临大教育家的辉煌殿堂,可是,“情动而辞发”地写出一些作品,绝对不是遥不可及的虚幻风景。只要想写并且坚持写下去,就一定可以写出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好的文章。在教学中有所发现或遇到困惑,通过思考与探索有所得之后,诉诸笔端,形成文字,便烙印上自己的思想。再行教学的时候,就不会再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有了让学生大感兴趣的新的教育景观。

为了激发广大一线教师写作,朱永新教授曾在“教育在线”网站上发表了《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明确投保条件:“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无不可以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来本公司。”理赔办法也写得一清二楚:“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

将近18年过去了,朱永新的“保险公司”还从未受理过一起理赔“投诉”,相反,每天坚持写作者,有些已脱颖而出,成为名师。与此同时,他们的教学研究与课堂教学水平也是水涨船高,或在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上获得荣誉奖项,或叱咤于全国各种各样的大型课堂教学峰会上。看来,真想上好课,尤其是像名师那样演绎出课堂的精彩,写作是一定不能少的。专业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

    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

有的教师强调教育教学工作太忙而无暇写作。其实,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正如朱光潜先生曾说的:“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比如朱永新教授,每年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全国各地调研活动、指导工作或者会议演讲等,这些工作几乎让他没有休息时间,但他却出版了60多部著作,总计达近千万字,而且,他仍然每天挤出时间坚持写作。在他的微博里,每天都可以读到他新写的作品。

有的教师想动笔,但又不知写什么,便对朱教授说:“每天在家校两点一线行走,做同样的事,说差不多的话,即使想写,也写不出什么新意。”

朱永新教授指导教师说,看似同样的生命场景,却有着不一样的风景。关键是有没有发现新的风景的眼睛。正如伟大的艺术家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就要有一双发现新的写作素材的眼睛。为此,朱教授为教师们提供了“生命叙事”的教育理念与写作路径。即生命个体运用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书写自己在教育生活中的生命在场、自我成长、意义呈现,并对其进行爬梳观照和省察言说。

朱永新认为:“表面上看,教师的写作只是记录自己的生活,其实,他是在书写自己的历史。”他说:“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我们的教育生活是由无数的碎片组成,这些碎片往往会形成破碎的未经省察的经验,使教育教学在比较低的层面上不断重复。而通过专业写作,就能够有效地对经验进行反思,从碎片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并加以理解,形成我们的经验融入教育生活,使之成为我们专业反应的一部分,使我们的教育实践更加富有洞察力。”

有的教师常抱怨自己的不幸,认为在教育教学的路上总是遭遇这样那样的困难,哪还有心思去写作?

朱永新说:“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来说,生命中的每一次遭遇都是生命起飞的一次机遇。如果把面临的诸多困难当成一块块石头背在身上的话,无疑就成了极其沉重的负担;可如果将其放在脚下,就有可能成为自我成长的垫脚石。”所以,生命不是在抱怨中成长的,而是在艰难考验中飞跃的。有了这种思考,心态就会由沮丧变成阳光,看人看事看物的视角也会有所不同。久而久之,所谓的负担不见了,抱怨更是无影无踪,代之而来的是生命的每一个节点都那么富有意义。

朱永新教授曾说,“和文字打交道的人是幸福的人”。如果教师们真能按照他所指的路径去写作,也许会发现,不但处处有写作的素材,而且越写越爱写,越写质量越高,越写心里越快乐。奇妙的是,课堂教学水平也会不断地提高,上课也成了一种审美的享受,而学生,也因“名师出高徒”有了大大的进步。于是,生命从此不再平庸,而是在“更上一层楼”中享受着精神飞跃的幸福。

《中国教育报》2020年04月08日第9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