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如此,方可谓“恩师”

作者:吴欣歆 发布时间:2020.03.18
中国教育报
如此,方可谓“恩师”

课堂上的桥本武老师 (资料图片)

如此,方可谓“恩师”

开场前的读书会现场

如此,方可谓“恩师”

[日]黑岩祐治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恩师的条件》是《全世界都想上的课——传奇教师桥本武的奇迹教室》2005年日文原著第一版使用的书名。“恩,惠也”,“恩师”可以简单解释为对自己有恩惠的老师,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成为对老师的敬称。《全世界都想上的课——传奇教师桥本武的奇迹教室》集中讨论的问题是:被称为“恩师”需要哪些条件?我个人理解,书中提出了三个重要的条件。

    课堂面貌:

    绕远、跑题、走岔道

桥本老师被学生称为恩师,首先是因为他打造了全世界都想上的课。他追求“绕远才是王道”,不使用文部省规定的语文教材,而是选用中勘助的自传体小说《银汤匙》作为初中三年的学习内容,带领学生撰写《银汤匙》研究笔记,研究内容取自《银汤匙》的各个方面。

“众多玩具中,我最喜爱的就是在路边水沟里捡回来的一只黑色土制小狗玩偶,因为我觉得它的表情很温柔。大阿姨常常叫它‘犬神君’,还把它放在用空箱做成的神殿内,然后故意在我面前祭拜,希望我也跟着拜它。另外还有一个丑红所附的粗制牛玩偶也是我所爱的玩具。这两件玩具是我在这世上最好的朋友。”丑红是在丑日购买的口红,可以防止嘴唇干裂,有些店家会附上素烧泥牛作为赠品。由文中的“丑红牛”引申开去,桥本老师追问了15个问题。

(1)“干支”是什么?

(2)谁能说出“十大天干”?

(3)谁知道“十大天干”这十个字的训读读法?

(4)“十大天干”这十个字的训读,最后的音节都是“兄”“弟”两个音的反复,这是为什么?

(5)谁能写出“十二地支”的汉字、日式训读和中式音读?谁知道每一地支所对应的动物?

(6)“甲子园球场”的命名与十大天干有关系吗?

(7)为什么虚岁61叫“还历”?

(8)谁能说出“还历”之后的长寿称谓?

(9)请说明《论语》中的年龄用语。

(10)《百人一首》诗云:“我住皇都外,辰巳结草庵。幽深人不解,反谓忧愁山。”诗中的“辰巳”是指哪一方位?

(11)“时入丑三草木眠”的“丑三”大概是几点?

(12)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13)“今天是立春”的说法成立吗?

(14)“土用”丑日有吃鳗鱼的习惯。这里的“土用”是什么意思?

(15)请在“土用”之外举出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季节用语。

上述15个问题,至少可以从三方面展开讨论。

其一,跨越学科边界,指向真正的学习能力。单独来看,15个问题涉及的内容大多属于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整体来看,其中隐含着程序性知识和反思性知识,提供了拓展思维的角度,呈现了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路径,提醒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诊断自我认知状况,问题涉及的学科包括语文、科学、传统文化、数学、地理等。这样的“绕远”,旨在培养真正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保有好奇心,在追问中实现自我成长,这种能力会转化为学生走向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实际上,几乎每一宗案件都会涉及完全陌生的领域,就像当初坠机事件的遗嘱辩护,自然要触及航空工学,很多事情都要从零学起。而桥本老师教给我们的,就是要化无知为探索的入口,想尽一切办法,深入到不同事物的内部,探求它的本质和精髓”。

其二,关注思维方式,呈现合理的拓展过程。上述15个问题沿着思考的合理轨迹线性推进:问题(1)至(5)讨论“什么是干支”,(6)到(11)探索“干支在生活中的运用”,(12)到(15)辨析“运用干支需要厘清的问题”,问题(1)至(11)属于延展性问题,(12)至(15)属于深入性问题。现代社会要求“T型人才”,知识面宽,在某一点上有深入的研究,桥本老师的问题设计思路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一致。需要说明的是,桥本老师根据研究内容设置思维打开的方式,研究内容不同,一组问题的内在逻辑结构也有所不同。他在课堂上提供的各种思维路径,成为不断重复出现的学习情境,最终演化成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认知模式。“虽说我从事的是法官工作,但最终说话的,并不是法律知识,而是我们常说的‘综合素养’。综合考察不同社会领域的情况、现象,以此为基础展开思考,这一基本认知的见识根基,正是在桥本老师的课堂里打下的。”

其三,立足真实生活,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第三章“在《银汤匙》研究笔记中所学到的”集中呈现了桥本老师要求学生关注的学习内容,重点展示了研究“丑红牛”“寿司”和“女儿节”的过程。“丑红牛”涉及节气,“寿司”关注饮食方式,“女儿节”讨论传统节日,三者均关乎民俗。综观全书,桥本老师强调立足真实生活的学习,强调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关注的内容。《银汤匙》中的一个字、一个词都可能成为深入历史、社会、文化的入口,勾勒出博大精深而又深度关联的丰富世界。丰富的学习内容,多元的联结方式,对于桥本老师的学生而言,学习不只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而是生活本身。

“绕远才是王道”,从语文学习到全学科的学习,到学习能力的培育,“王道”体现为塑造学生未来的生活状态、生活能力和生活方式。

    教师风采:

    鲜活、昂扬、有个性

看到桥本老师的课堂,你会怎样想象他的生活状态?着正装、显威严、板板眼眼?非也。桥本老师是令人惊异的“趣味人”先生,令他着迷的有11项兴趣,作者着重描述了3项:时髦穿戴、乡土玩具、宝塚歌剧。“先生的确特别爱打扮,且个性十足,一见之下很是招摇,但又并不令人生厌。先生的衣服基本绘有用色大胆的图案,以红、黄、蓝三原色为主,搭配理想。”“试想,在这样的整体氛围中,穿一件红条纹大领衬衫,围一条橘色的围巾,披一件绿色夹克现身教室的桥本先生那是多么的惊人。”时髦穿戴只是桥本老师风采的一个方面,书中描写的很多方面都能够引发我们对教师形象的思考。

第一,拥有自己的世界,做有吸引力的成年人。“说到底,人,才是一个社会的根本所在。是活力四射的社会还是绝望感笼罩的社会,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有活力四射的人,才有充满活力的社会。聚在一起的人,没有精、气、神,是无法创造一个充满生机的社会的。”学校是信息传递中心,也是人际交往中心,跟什么样的人交往,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成年人,是学生生命状态的启蒙者、生活观念的塑造者。跟学生分享自己热爱的乡土玩具和宝塚歌剧,桥本老师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去感染学生,向学生展示真实的生活姿态和生命状态,让学生懂得内心单纯而专注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不为琐事杂音牵绊,确保心灵自由,幸福就会在前方招手。桥本先生以他自身的生活方式,向我们昭示了这一点。”一个有吸引力的成年人,会让学生对未来生活有更美好的憧憬。

第二,“以玩的感觉去学”,传递强大的精神力量。桥本老师倡导“以玩的感觉去学”,这与陈省身教授提出的“数学好玩”异曲同工,强调的是做事的心态,强调唤醒内在的驱动力。刻印钢板,写一行需要20分钟,一页20行,一篇137段的长文,共3页零13行。“这种‘荒唐’的教材制作,只能说是个人兴趣了”,如果是被迫,完成这样的任务确实十分艰难,“这是‘兴趣’,无须顾虑谁,想怎样就怎样,想做到何种地步就做到何种地步,这对不过瘾就难以罢手的先生来说,或许反会成为无需理由的事。”用“玩”的感觉做事,不断强化自己对事情的热爱,最终形成坚定的信念,迸发出巨大的热情,用这种热情感染学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这是教育的迷人之处。“对我们这些学生来说,桥本先生的存在感是压倒性的,犹如一团炙热的火球冲进了我们中间。钢板刻印的每一个字,都包含一股热烈到骇人的难以遏制的师情直击我们的灵魂。”“今已转化成一股巨大能量在我的体内继续燃烧”。经过这样的教育,桥本老师的学生很少会成为例行公事的职场人吧?

第三,摒弃刻板印象,保有让人惊讶的别样面孔。即便我们已知桥本老师热爱宝塚剧,依然难以想象他作为超级粉丝的样子。重读“令老学生远藤周作大惊失色的别样面孔”,确实被桥本老师的别样面孔震撼——追到不同的地方看演出、宴请演员、把跟演员的合影视为宝物、写观剧日志、自掏腰包出版《我的宝塚日记》,是不折不扣的“超级粉丝境界的宝塚发烧友”。面对社会的不解,桥本老师一笑了之。宝塚剧的第二幕常有大量的齐舞场面,“宝塚剧走的是明星主义路线,但若将目光移往全力舞动于名角身后的学徒,观剧乐趣就会随之倍增:下一个名角,必在这群学徒之中,那会是哪一个呢?正是怀名角梦想登台、全神贯注、拼命起舞的少女们,把桥本先生的心给打动了。”在桥本老师看来,用生命起舞的学徒,更让人心生敬意,更值得认真观看,这是教育者的眼光与情怀。桥本老师能够直面社会对滩校教师的刻板印象,在他的教育生涯中,恐怕不会用刻板印象给学生贴标签,不会因刻板印象影响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吧?

    成长思维:

    严格、强制、高标准

重读《全世界都想上的课——传奇教师桥本武的奇迹教室》,有些细节值得深思。

比如第五章小标题前的修饰语“恐怖的”“棘手的”“通宵达旦的”。第五章记述的“桥本式写作训练”被学生称为魔鬼教师的极限式写作训练。每月读一本书,读完要交读后感,目的是让学生反刍一部作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部作品的理解,进而产生自信——我有能力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初二暑假要求写10首以上的短诗,目的在于让学生具备诗歌创作需要的精神集中、选择、判断的能力和对语言细微处的感受能力,暑假结束后还要编写全班的诗集。比赛背诵《长恨歌》,最先完成的学生赢得了震耳欲聋的掌声。共同研究古典文学,激辩到难解难分,居然一直讨论到天亮。桥本老师的严格、高标准,于此可见一斑,更值得探索的是他重新定义了学习文化——敢于迎接挑战,享受努力奋斗的过程;建立共同目标,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赞美倾其所有的努力,而非轻易获得的成就。桥本老师为学生树立了自我发展的榜样,营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重点培育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在这样的极限式训练下,学生不断拓展着自己的能力范畴。

比如阅读《银汤匙》过程中的几次“重叠”:“虽有点儿冒昧和不自量,却由此能动地进入了名著的世界之中……就像亲身参与了该书的编辑制作一样,很有意思。”“桥本先生写过很多随笔……它会给我一种错觉,即在这篇随笔中,桥本先生与中勘助先生合二为一,重叠在了一起。”“《银汤匙》是生于明治年间的中勘助先生的少年回忆录式小说,其故事,能让学生将自己与主人公的成长相重叠”,几次重叠让我们看到桥本老师对学习规律的尊重与恪守,对文学创作和解读理论的正确运用。他的严格与强制,是建立在高标准的教学与学习要求之上的。

靠着严格、强制、高标准的强力训练,桥本老师帮助学生形成了成长型思维——经由努力成为优秀的人才,走向卓越的道路,用真正的学习和生存能力支撑自己前行,始终保持成长的状态。“所谓教育,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一场人与人的格斗。就像有了强大的对手才会有精彩的比赛一样,有了大写的教师,才会有大写的学生”。大写的教师,方可谓“恩师”。

(作者系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0年03月18日第9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