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保持初心 向内而生

作者:马九器 发布时间:2020.02.10
中国教育报

拿到这本《与教育拔河》(杨林柯著 东方出版社),心里突然被“拔河”一词撩拨了一下,想想杨林柯老师确实是一位攥着绳子,不合时宜、不遗余力在大地上的“拔河者”,虽然节节败退,可他却气定神闲,全无气急败坏状,反而乐此不疲,乐在其中。

我想,这样一个人,一定有人说他傻,说他自寻烦恼。在很多世人眼里,在一所名校里做教师,桃李满天下,荣誉无限,广受尊敬,夫复何求?何必老做些不合时宜的事,说些不合时宜的话?

与杨老师相识,源于七年前的一场“万言信风波”,当时因为他在课堂上没有带着学生进行“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高考备战,反而讲一些与考试看似无关的“题外话”,被个别家长投诉到学校领导那里,受到批评与警示,面临下课风险。他自觉很委屈,一气之下,写出了万言“辩护词”,没想到竟然是一场“蝴蝶效应”,引发了陕西教育乃至全国教育的一场大讨论,也使“杨林柯”这个名字为人所知。

借着万言信,杨老师由对语文学科的思考不断走向对整个教育、文化和人性的思考,不断阅读写作,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分享到了他的思考成果,从《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到摆在眼前的这本书——《与教育拔河》。

只要静心读读这本书,就不难看出一名教师的心灵真相。全书由五个部分组成:“成才与成人”“读书与教书”“批判与反思”“救赎与守望”“向内与向外”。30多年的教育经历、几十年的读书生涯和独立思考,凝结成了一个个宏大与个体并存、严肃与灵动齐飞、深刻与真实一体的问题,构成了当下中国教育和教师的全息图景。

在“成才与成人”里,从一些学校追捧的、可以强化的“感恩教育”里,杨老师看出了变形走样的味道,提出:感恩应该是“我要感恩”,而不能成为“要我感恩”。“感”字和“恩”字下面都有一个“心”字,意味着真正的感恩是发自内心的。

在“读书与教书”里,杨老师从课堂上一个同学怼徐志摩的一句“真是个禽兽”的评价中,剥茧抽丝,从“生命之可贵”谈到“爱乃生命之源”,再到“爱的尊重”“爱的边界”,一堂《再别康桥》越讲越深,最后成了一堂关于生命与爱的哲学思考课,赢得了孩子们自发起立鼓掌。

在“批判与反思”里,面对一些学校管理者对老师实行过度的“精细化管理”和形形色色的检查,他大胆质疑:“教育是不是需要良心?教师有没有尊严?制度的设计是不是经过了每一个教师的同意?参天大树是修剪大的,还是自由长大的?”

在“救赎与守望”里,面对社会上屡屡发生的学生自杀事件,在痛心疾首、感叹之余,唯有“让教过的孩子尽可能从精神上得救,人格健全,心灵强大,不被社会现象所迷惑”。——让阳光照在孩子们的脸上,让无力者有力,让失意者前行,让有信仰者葆有内在的力量。

在“向内与向外”里,面对功名利禄的诱惑,面对“成功学”的泛滥,杨老师保持着警惕与自律,“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古今中外多少人为声名所累、为名利所毁,保持初心,向内而生,岂不是人生最高境界?

读到最后,读者看到这样一位师者——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放弃自我,不为流言蜚语所惑,不在名利中陶醉……这样的老师,不是俗人眼中的“不识时务者”,不是人们所说的堂吉诃德,而是洞明世故、看透喧嚣后“为自己活着”的有信仰者,是“身体是国、思想是域”的理想主义者。

又想到“拔河”这个词,与谁拔?怎么拔?何为胜?何为败?

我想,除了与“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拔河外,还有很多。至于胜败,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循,用一时一地的胜败看问题,本身就是传统历史观给我们的扭曲价值观,它让我们只关注“成功”而淡忘了人类的文明和内在的良知。有些失败,虽败犹荣;有些胜利,却可能是耻辱或灾难。

仔细想想,面对当下教育领域出现的种种问题,分析透视、批评针砭、良药诊治,都是社会大转型时代的正常现象,放眼历史长河,一时的逡巡徘徊,也是常有之事,如书中所言:“没有一条河流是走直线的,总是弯弯曲曲,而这样的弯曲却走长了路,走出了风景,遇见了美。这,才是自然之道。”

《中国教育报》2020年02月10日第4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