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二○一九国际学校年度发展观察报告

环球周刊国际学校项目组
发布时间:2020.01.10
中国教育报

季明明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

滕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

秦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李曼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汤术峰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金晓军

东西方国际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陈蓬

东西方国际教育研究院研究与发展部主任

叶翠微

海亮教育集团总校长

王红军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副校长

罗朝猛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教研处主任

继二○一八国际学校年度发展观察报告之后,二○一九年度发展观察报告如期而至。回顾这一年,我国的国际学校建设和发展仍然呈现良好趋势。国际学校在不断探索发展模式、评价体系和平台建设,并在培养方式、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中积极创新。然而,一些隐藏的问题,例如学费、资金监管、师资建设等,也引起了各方关注。

本报告中的国际学校,是指面向国内学生的开设国际课程的学校,包括公办学校的国际部、民办国际学校。本报告通过对国际学校标准、师资、课程、教学、学费、资金等十个方面的观察、调研和分析,以期为我国国际学校的健康发展、人才培养及分类管理等提供参考。

质量标准 严格把牢教育主权

2019年9月,“高中国际项目发展状况(2019)暨东西方高中国际项目评价体系(1.0)”研究课题的总结报告发布。该研究历时18个月,通过文献资料综述、政策法规梳理、专题案例分析、实地考察调研、评价体系对比等方式,综合研究分析了公办高中国际部、民办国际中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高中国际课程项目的发展状况,构建了针对高中国际项目的评价体系,聚焦高中阶段国际项目规划、实施及办学水平等评价问题,为国内中学开办国际项目提供了一个参照体系,以推动教育教学的标准化建设。

当前,我国的高中国际项目总体处于良好发展势头,无论是项目学校数量还是学生规模都在大幅度增长。而且,2019年高中国际课程项目学校增长的情况已经涉及全国18个省、直辖市。其中,广东新增了16所国际学校。不仅在发达地区,而且二、三线城市也开始出现兴办高中国际项目的情况。据有关测算,未来3年高中国际项目学校在校生数将达近百万人。

高中国际项目有利于满足社会对高中教育资源多样化的需求,其中不少一流水平项目学校在国内基础教育领域充分彰显出前瞻性、创新性、引领性特征,大大丰富了我国高中特色发展的内涵,也是国家改革开放40多年教育巨大成就中的亮丽部分。

然而,因为缺乏相关标准,高中国际项目存在若干问题。例如,有些高中国际项目实施中“外籍教师(以下简称“外教”)素质不高和疏于管理”“不重视学生德育和思想工作、管理工作”等问题值得重视。此外,有些学校对一流水平国际课程理念、模式、方法的理解、融合和实施不够,背离了其青少年认知规律和生理、心理成长规律即国际课程的精髓,致使有些学校项目的实施几乎成为应试教育的翻版。尽管其中不少学生也能够考上世界名校,但是其未来发展的空间有限。

因此,教育决策部门应着眼于国家教育现代化大局,将其作为新时代创新育人模式和利用国际优质资源培养大批具有全球视野的优秀人才和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部署高中国际项目事业发展规划,大力推广具有一流水平和鲜明特色项目学校的宝贵经验,以问题为导向,形成具有方向性、创新性、引领性的政策措施;针对当前不少项目学校普遍存在的管理问题、困难问题、疑虑问题,抓紧形成系统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各部门需要打破“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传统行政分工的桎梏,不仅是基础教育部门、外事部门,甚至政策法规、民办、督导、规划、思政、师范、高教、科技、课程教材等部门也应该参与进来,跨界渗透、协同创新,形成规范管理、科学管理及崇尚服务的治理体系。

应牢牢把握国家教育主权,这是办好我国高中国际项目的正确方向与根本保障。就国际项目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中属于语言、文学、历史、文化、地理等科目涉及核心利益和核心价值观的不当内容,应该认真地进行清理和把关——这并非思想保守,并非项目要萎缩甚至要“关闭”,而恰恰是为了更好、更安全地实施项目。有鉴于此,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广大高中国际项目学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切实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鼎力培养大批既具有民族心、民族魂,又具有海纳百川、开放包容胸襟和全球视野的优秀国际化人才。

(执笔人:季明明)

课程建设 培养“中国心”还需“中国芯”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切实增强“四个自信”。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学校发展迅速,据新学说2019年统计数据,我国共有1036所国际学校,其中既包括传统公办学校的国际部319所,也包括以招收中国籍学生为主、吸纳国际元素、采用国际课程的民办学校612所,此外还有部分外籍人员子女学校105所。

国际学校的快速发展为满足人们的教育多样化需求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国际学校过于强调国际课程,也带来了新的育人问题。正如上海教育研究院刘耀明在《国际学校的中国基因与世界视野》中所言,家长与学生作为这类教育产品的消费者,只能被动地接受课程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导致学生在文化上的“断脐”。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国际学校认识到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在2019年开展的国际学校课程建设调查研究表明,尽管各个学校的表述不同,但大部分国际学校都明确提出“中国心、世界眼”的培养目标。这些学校已经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对学生未来走向国际舞台,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强调新中国的国家认同。日前,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民选在中国教育学会第32次年会上介绍了上海2015年“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项目的经验,提出德育要促成学生形成公民品性、文化自信、国家意识和政治认同这四个方面。“中国心”的培养还需不断深入、细化。

当然,“中国心”的培养不能也不可能通过简单说教来完成,恰恰相反,需要赋予学生强大的“中国芯”才能完成。这既包括语言、知识等硬实力的获取,也包括技能、态度、价值观等软实力的培养。

试想一下,一个对自己国家语言、文化和历史缺乏深入了解的学生,从何建立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从何理解国家认同的重要性?更从何谈起未来的全球胜任力?当然,这些都是“中国芯”最简单的“装备”,全面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质,通过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深层的沟通能力、合作精神、批判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真正启动学生“中国芯”的能量。    

(执笔人:滕珺)

分类管理 明晰界线减少管理漏洞

当前在我国,各类开设国际课程的学校都被习惯性地统称为“国际学校”。但事实上,这些学校无论是办学体制、招生对象和所开设的课程都涉及很多不同的类型。

从办学体制上看,既包括公立学校开设的“国际部”“国际班”,也包括开设国际课程的民办学校,还包括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从办学形式上看,也有中外合作办学(高中阶段)、学校独立举办以及学校与校外机构合作举办等多种类型。而更大的差别体现在课程上,国际学校目前开设的课程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国别课程,比如有的学校专门开设加拿大课程、澳大利亚课程、英国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高级水平课程(A-level)。二是国际预科证书课程(IB)体系,这是由国际文凭组织设计开发,不针对单个国家的教育系统或学制而自成体系的一整套课程。三是大学先修课程,以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P)和全球评估证书课程(GAC)为代表。此外,还有一些学校开设诸如小语种课程等特色课程。在实践中,有的学校只开设上述某一类课程体系,也有一些学校同时开设了多种课程项目。

由于国际学校的类型复杂多样,对其进行管理、监督和规范存在现实的困难和障碍,也容易出现交叉和漏洞。例如,对于普通公办和民办学校开设的高中国际课程项目而言,现行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仅适用于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批办学的学校,而现实中很多高中境外课程班由学校自主开设,不属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同办学类型的学校所青睐的国际课程类型也存在明显差异,例如不同国际课程的系统性、特色、结构以及与本土课程融合的难易程度的差异。

目前,各地对于开设国际课程的学校,仅能够依据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对相关学校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情况进行监督,难以对国际课程的设置、科目选择、课时量和实施情况给出更有针对性的监管标准。而不同的国际课程往往还对应国际或国内认证机制。据新学说统计,2019年全国虽然新增65所国际学校,但累计获得课程或学术认证的国际学校增量仅为40所,增速趋缓。

对于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而言,在监管中该如何参考或使用针对国际课程项目的境外或第三方认证结果,目前还不明确。此外,在教材使用、教师聘任、学费收取、学籍和文凭管理等方面,各地也缺少专门针对国际课程项目的制度规定,因而在实践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地方不要求高中国际课程项目学生参加学业水平考试,而由学校自行颁发毕业证书,这容易引发学籍管理方面的漏洞。这些学生一旦海外升学之路受阻,也难有机会在国内高校就读。

为了促进国际学校和国际课程项目有序发展,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分类管理政策。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民办国际学校,要严格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办法进行监管。对于普通公办学校开设国际课程来说,则应根据公办普惠的基本属性,对其招生和学费等进行相应管理。而无论何种办学体制的学校,只要招生对象是中国学生,都应在国家教育法规、课程方案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管理的政策框架下,对其开设国际课程设置更加明确的准入标准,明确引进和开设的范围;同时,各地也应在国家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针对国际学校和国际课程项目的特点对其教师聘任、教材选用等给出更加细化的管理办法。

对于开设国际课程相关培训的校外机构,则应严格依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进行规范管理。在根本上,教育研究和教育管理部门还应加强对于国际课程的研究,对不同国际课程体系进行比较,促进中外课程的借鉴,探索适合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群体的国际教育实施路径,为学生、家长和学校提供更加专业的参考。

    (执笔人:秦琳)

资本市场 加强资金风险管控

据顶思教育统计,从2011年到2019年,我国国际学校的年复合增长率接近10%。而2014年以来,新增的国际学校主要以民办学校为主。新学说的数据显示,2019年初至2019年10月,我国新增65所国际化学校,其中绝大部分是民办学校。

与民办国际化学校规模扩张相伴的,是国际学校资本市场的活跃。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已有多家以国际学校作为重要业务板块的教育集团赴海外上市融资。另一方面,围绕国际学校的收购、并购十分活跃。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谋求突破的过程中,一些过去并不涉及教育产业的上市公司斥资大举进军教育领域,以收购教育企业或民办学校的形式进行资本布局,甚至以数十倍溢价进行风险投资,以期实现企业布局调整和跨界转型。还有一些传统企业积极投资购地新建学校,直接参与办学。此外,民办国际化学校的集团化办学趋势明显,已经形成了若干个具有影响力和一定市场占有率的知名国际学校集团品牌,并在全国多地同时推进新校建设。

资本的活跃对于民办国际化学校融资、学校硬件建设、课程的引进开发等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但是,举办一所学校关系上百乃至数千名学生的成长、发展和利益,而国际化学校对于硬件设施、课程建设、师资配备、学校管理也有极高的要求。在火热的市场和亢奋的资本驱使下,国际学校的投资、收购和运营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和风险。

首先,通过可变利益实体(VIE)架构上市的国际学校存在监管风险。目前,通过可变利益实体架构上市的国际学校处于“灰色地带”,一旦发生抽逃办学资金情况,相关法律无法进行有效约束。其次,通过关联交易以“非营利性之名行营利性之实”。涉及义务教育阶段的国际学校只能办成非营利性的,意味着办学结余不能在举办者之间分配,某些举办者则采用关联交易的方式套取学校资金,达到利益分配的目的。再其次,通过实际控制人变更谋取利益。学校举办者为企业的,企业股东变更只需要到工商部门做变更登记。股东发生变化,学校的实际控制人也发生变化,如学校法人财产权没有按照法律落实,学校实际控制人的变更则有可能成为谋利的路径。除此以外,近年来也出现了上市公司意图收购民办公助学校涉嫌侵犯作为学校合作方的公办学校权益的问题、国际学校资金断裂的问题,等等。就在2018—2019学年,北京、青岛等地都出现了国际学校因资金问题而面临关闭的事件。

风险是资本市场的常态,但学校是育人和教学的场所,需要稳定的环境、师资及管理团队,一旦出现风险就会直接损害学生及其家庭的利益,也有可能对公共资产造成影响,甚至引发社会性问题。

应控制国际学校的资本风险,首先,应加强对国际学校可变利益实体架构上市的监管。建议加强主体资格监管,定期进行法人资质审查,将学校的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的情况列入举办者变更事项;加强财务监管,将学校举办权和收益权与学校办学权及具体运行进行隔离,定期开展资产清查,明确学校财产权属。其次,推动国际学校强化章程意识,优化治理结构,要求国际学校在与相关教育类企业进行关联交易时,有利害关系的决策机构成员要回避,并将董事会的权利义务等写入民办学校章程。

此外,应加强信息披露,建立黑名单制度。健全信息披露机制,要求相关企业和学校确认关联关系,公布关联交易价格、交易过程、标准等,接受股民、社会和媒体等的监督,加大对违规违法办学行为的披露力度,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进入黑名单的企业设置一定时间的禁业期。与此同时,应落实国际学校法人财产权,强化学校收费管理。建议在国际学校收费管理等环节引入第三方,建立学费专用账户,负责学费使用信息的公开,加强监管的同时强化学校的自我保护,避免举办者将学生的学费挪作他用造成学校发展资金断裂。

    (执笔人:李曼 秦琳)

收费监管 平衡“快资本”与“慢教育”

有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9月30日,我国国际学校市场规模超过800亿元,因新建学校成本持续攀升,学费逐年上涨。研究显示,北京、上海两地国际学校高中学段年平均收费超过17万元,收费超过20万元的国际学校也不在少数。这一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日本、阿联酋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国际学校的收费水平。据业内人士反映,未来国际学校投资与利润空间仍然可观。对此,政府部门加强对收费的监管是处理好“教育公益性”与“资本逐利性”、“快资本”与“慢教育”关系的有力杠杆。

推进国际学校分类收费、强化市场监管和扶植力度、引导社会监督是控制当前国际学校学费过快上涨,保持国际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实行分类收费。对于国际高中,政府应本着分类管理的原则,对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学校实行差异化管理。对于公办学校国际部,因其依托公共资源办学,必须坚持学校公办普惠的基本属性,依据办学成本由政府核定收费标准。对于民办国际高中,建议承袭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分类管理的思路,对非营利性民办国际高中实行政府指导价,以政府对公办学校的收费标准为基准,允许3倍以内收费;营利性国际学校可以根据办学成本、办学效益、市场需求等因素由市场定价。

第二,强化行政监管。在实践中,某些民办国际学校“以非营利性之名行营利性之实”,通过关联交易变相转移、隐匿、分配办学收益。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学校收费专用账户,对学校的资金来源和流向进行常规化管理。可以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第三方专家库,由财务、审计专家采取“两随机一抽查”的方式加强对学校资金的监管,以地方法律形式明确财务披露的范围和方式。对营利性民办国际高中,根据相关规定,要求学校从学费中预留25%作为学校发展基金、5%作为学生奖补助金,各项收费向社会公示,并接受有关主管部门的监督。

第三,加大扶植力度。对于公办学校国际部或中外合作项目,可以采取上海等地的做法,由地方政府承担部分办学成本,作为课程改革的先行试点补偿教育收费。无论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其公益属性已经在法律上给予明确,在严格监管的同时,政府还应给予适当的扶持,特别是为应对学校办学租赁土地、聘请外教成本过高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落实面向民办学校的各项土地和税收优惠政策、简化外教签证手续等措施降低学校办学成本,促进学校合理收费,避免将高收费转嫁给学生。

第四,引导社会监督。对于国际学校,无论收费高低,家长和学生更为关心的是其是否“物有所值”,即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否达到了他们的预期要求。为此,政府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国际学校开展办学质量评估和认证,并将第三方的认证结果与学校的收费管理挂钩。例如,如果连续三年通过质量认证,政府可允许其在核定的范围内由学校提出申请变更收费标准,采取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确保学生和家长利益。如没有通过认证,三年内学校收费不得上涨。

第五,发挥行业自律。引导国际学校健康发展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但在以民办学校为主体的教育领域,还需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这就需要市场中的主体——民办国际学校自觉规范办学行为。建议成立国际学校联盟或国际学校管理协会,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签署行业共同遵守的自律公约,杜绝学校跨年收费、以非人民币形式收费;促进行业协同,由协会牵头组织专业力量对学校办学成本计算方式、市场需求等进行科学预测,避免部分国际学校采取非正常手段哄抬价格,造成市场波动。

    (执笔人:汤术峰 李曼)

区域分布 呈现地域性集中特征

根据新学说2019年的统计数据,目前全国共有民办国际学校、公办高中国际班或国际部项目以及外籍人员子女学校1036所。而按照顶思教育更宽泛的统计口径,全国国际学校的总量已经超过1100所。

通常意义上的国际学校涉及多种不同的学校类型,如开设国际课程或实施中外合作办学的公立和民办高中,以国际化教育为特色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以及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等。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日常管理中,这些学校分属不同的管理和统计类别,因而并没有社会意义上所理解的有关“国际学校”总量的官方统计。但一些行业组织和第三方机构以开设国际课程、对接海外升学、双语教学以及国际化办学为标准,将以上这几类学校统称为国际学校并进行统计和追踪研究。

我国国际学校的分布呈现地域性集中的突出特征。综合媒体信息,从大的区域来看,华东地区是国际学校最为集中的地区,国际学校总量已经超过400所。其次是华南和华北地区,各有200所左右的学校。从省级教育行政区来看,广东、上海、北京和江苏的国际学校最多,都超过90所,而广东的国际学校已经超过130所。

从城市分布来看,大多数国际学校都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四个一线城市,并从一线城市逐步向“新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递减,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川渝湘四个主要的国际学校城市聚集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两三年,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国际学校有较快发展,集中在成都、西安、武汉、昆明等城市。例如,2010年至今,四川全省新增国际学校39所,并集中在成都及周边地区。2018年,成都全市已有37所国际学校。昆明也是近年来国际学校发展的热点城市。2017年,昆明市出台了《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实施纲要(2017—2030)》,明确指出全市国际学校建设目标计划2020年达到6所,2025年达到9所,2030年达到12所,2035年达到15所。陕西目前全省18所国际学校中16所位于西安,其中12所是2010年以来新建校或引进了新的国际课程体系。海南也是近两三年在政策推动下国际化教育快速发展的省份。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省国际学校数量迅速增加。到2019年下半年已经新增9所国际学校,另有多所学校在建。

在2019年,我国国际学校数量呈现继续稳步增长的趋势。顶思教育具体收集了2018年10月到2019年9月间我国内地新增的58所国际学校的项目信息,除了5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之外,其余53所均为民办国际化学校。这53所新建校中,有6所位于深圳,北京和合肥各有5所,上海、青岛、天津和南京各3所,佛山、海口、南昌、济南、西安各2所。

未来几年,我国国际学校的数量还将继续增加。根据顶思教育的调查,目前我国在建和筹建中的国际学校有119所,其中35%选址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特别是北京,有20多所国际化学校正在筹建之中。而苏州、成都、南京、杭州、武汉、昆明等“新一线城市”也有总共超过30所学校在建设过程中,特别是苏州、成都和南京,有5—6所学校在建。珠海、海口、合肥、嘉兴等二线城市也有3所以上国际学校计划在未来3年开始招生。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性重大发展战略的推进,未来这些地区国际学校的快速发展还将持续。而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也将给我国中西部、西南部以及更广大的地区提供发展动能,推动更多城市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和对外开放新格局构建,国际化教育在这些地区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执笔人:秦琳)

合作平台 促进校际协同创新

2019年,由京津冀沪粤等地十余所中学和东西方国际教育研究院共同发起的“高中国际项目合作平台”,在平台搭建方面进行积极尝试。该合作平台以“平等合作,互通互鉴,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共同发展”为宗旨,致力于从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总结高中国际项目发展经验,为提升我国高中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作贡献。目前的成员机构包括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北京王府学校、天津英华国际学校、廊坊益田同文学校、河北省容城博奥学校、上海市民办位育中学、上海市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清华附中清澜山学校、北京师达中学、青苗教育集团以及东西方国际教育研究院。

近年来,高中国际项目呈现了持续发展的态势。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高中国际项目的开展在满足社会渐趋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推动高中阶段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中教育特色化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国际项目合作平台面向所有开设高中国际课程项目的国内普通公办中学和民办学校,包括高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以及开设高中国际课程的教育机构,同时也面向从事国际教育研究和课程发展的教育机构。以《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指针,通过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高中国际项目合作平台”力求加强校际合作,促进标准建设,树立卓越样板,推动协同创新,进而提升中国高中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首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探索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并明确提出深入推进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优质高中国际项目在增强学生选择性和学生个性化发展教育方面积累了可贵经验。合作平台或学校联盟通过交流总结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的经验,融合提升国内外素质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为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作出贡献。

其次,以互通互鉴为基础,创造新时代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新模式。历经了70余年的发展,新中国基础教育的质量水平和特色,已经得到世界认可。在总结学校个性化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平台或联盟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推动学校之间、国内与国外之间高中教育的交流、融合与互鉴;立足中国,面向未来;立足时代,面向教育现代化,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新时代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高中教育样板。

再其次,以扩大交流为依托,丰富并分享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高中国际项目在快速发展中加强交流,既包括与世界先进教育水平的国家和学校的交流,也包括国内学校间、各学校国际教育项目间的交流。平台或联盟的作用就如一个多边合作机构,其优势在于可以更有效地整合有效资源,丰富交流内容,扩大交流范围,推动既有国际水准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教学标准化建设。通过平台的广泛性,以扩大交流为依托,在国内交流中实现协同创新、共同发展,在国外交流中做强自己,推动中国高中教育走向世界。

高中国际项目合作平台的建立是现实需要,也是时代要求。高中国际项目通过建立交流与合作平台,可以加强校际协作,促进协同创新,发挥团体智慧与优势,在为新时代培养更多复合型、国际化优秀人才过程中大有所为。

    (执笔人:金晓军 陈蓬)

教育教学 关键要讲好中国故事

2019年,我国国际学校的主要教育教学模式有小班化教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和翻转课堂教学。其中,小班化教学是国际学校必备的优势性教学模式,几乎所有国际学校都会采用。

小班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人数小于30人为班额基础,从“教学中心论”转向“学习中心论”,强调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完整的生命体,教师为学而教,教服务于学;用“友善”课堂文化来达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营造人本、尊重的友善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环境设置、制度建设、行为塑造以及精神氛围营造都渗透着自由开放、赏识激励、自律自信、信任包容等要求;具有高效的教学流程,强调以任务为导向,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强调个性化辅导和过程性评价。学生评价既有过程性评价,又有终端评价,但更强调过程性评价,对课前预习、课堂表现、独立作业、单元测试、期中测试、期末测试等环节按比例进行评价,规范学生的每一个学习环节。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指每个学生至少拥有一种数字化设备终端,并利用该设备进行学习。这种模式深化了课堂教学样态,移动网络化教学媒体要素的加入让教师的角色更加多元,课程和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学生汲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在这个模式中,教学不再以教师为唯一中心,也不以教师的讲授为唯一方式。数字化终端拓展了学生的大脑认知,由此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再认知,完善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再认知。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则在国际学校中起步较晚,尚处于尝试阶段。其教学结构变化来源于两步:第一步,课堂外根据教师事先提供的微视频、在线试题,开展自主学习,整理收获,提出困惑。第二步,课堂内展示交流、协作探究、科学实验、完成作业,最后布置预习。学生可以在课外反复看视频,让学习时间利用最大化。

以上这些国际高中教学模式的探究,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改革和课堂模式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和借鉴。在教育减负、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给出了新的思考和实践。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国际高中在我国起步较晚,历史积淀不深,对国际高中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也相对缺乏,所以很多创新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分散性的实验阶段,很难形成规模性和复制性效应,还存留许多阻碍或影响这些教学模式开展及整合的因素和问题。

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加大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专业教师的培养。国际高中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新一代公民,实现这样的目标唯有培养更好的具有相应能力的教师。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国际高中教师的教科研激励措施,形成一系列的教科研制度,让教师清晰地感受到教科研所带来的自身成长和教学变化。

其次,应该丰富既讲中国故事,又有国际理解的教学内容,提高基于三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效果。国际高中从中国文化走向多元文化,首要的是讲清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不让国际理解出现偏差和误读。因而丰富和完善既讲中国故事,又有国际理解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文化的自洽,有利于提高基于三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效果。

再其次,应该自主开发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强化基于三种教学模式及其结合的选择性和针对性。当下,国际高中基于现实因素和未来发展,将更多地围绕未来学校,打造“云上”学校,提供远程互动教学、混合式学习、互动课堂等。因此,自主开发丰富多样、具有学校特色并针对自己学生的课程资源,就成为目前解决三种教学模式下指向性课程资源匮乏的有效途径。

    (执笔人:叶翠微)

生涯教育 帮学生打牢中国根基

2019年11月,中国生涯教育2019年学术研讨会和第十八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生涯教育分论坛分别在深圳和北京两地举办,集中研讨了生涯教育对于基础教育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教育实践。

教育最重要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体系,点燃孩子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内驱力,一个充满活力的校园总能给人以向上和向善的力量。对于国际高中来说,将生涯教育从大学和职场中提前至基础教育阶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更早地引导三观、启迪心智。为什么教育、怎么教育、教育什么,是生涯教育能否真实有效发生的关键。

与升学规划的概念不同,生涯教育是为了“人”的教育,究其根本在“唤醒”。在学生成长变化中,生涯教育最需要引导学生的是对身份本质的思考和追问,对价值观念以及必备品格的塑造与培养。目前,不少国际高中是外教为主、中教为辅的教育模式。外教虽然能够给中国学生带来“更正宗”的英语,助力世界视野的开拓,感受西方理念的不同,但他们缺乏对中国文化、中国国情、中国学生的深入了解。基础教育阶段是未成年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生涯教育绝不仅仅是教学模块问题,它更是对学生孕育理想、稳定三观、国人情怀的综合教育。

高中阶段的生涯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明其所爱,更要唤醒他们“自我认知、探索成长”的理念与意识,让学生为自己做主、对自己负责成为一种自觉。只有把生涯教育糅合在学业选择中,推进在平台活动的实践内,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打通自我认知和外部探索双渠道,层层破解、步步落实,方能实现知识讲授、兴趣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国际高中的生涯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同时,重在构建其中国价值体系,不失中国根基,明晰“我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国际高中的文科教育更应引导学生在正确的三观上感悟、探讨与突破,培育民族自信。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生涯教育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因材施教,个性化定制培养。生涯教育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涯实践体验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明晰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技能与志向抱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做到极致,从而激发强大的学习内驱力。

生涯教育不仅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现有认知层面中感知未来方向,随着年纪增长、阅历增多、视野宽阔,再逐步调整人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发挥潜能与天赋为起始点,以学生的全部生涯为重点,不设终点,让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实现自我引导,让每一个学生过上适合自己特点的生活。

通过多维度、多方式、多平台,生涯教育探索发现学生多元智力特长,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助力学生生涯成长。生涯教育唤起学生的职业向往与人生理想,剔除标签,不急于定位。科学有效的生涯教育让学生投入到真实广阔的平台,催生自我做主与自主选择意识,成为兼具个性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

将生涯教育融入国际高中教育,目的是为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和核心素养奠定坚实基础。着力全面提升素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体系,师生只有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才能使生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真实有效发生,让学生收获幸福完整的精彩人生。

    (执笔人:王红军)

师资建设 优化教师队伍刻不容缓

2019年有数据显示,我国在校就读国际课程的学生到2020年将达到45万余人。那么,与之匹配的师资整体状况如何,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去优化教师队伍,都是我国国际高中当下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总体而言,我国一线城市品牌中学高中国际部师资配备较好,多数教师具有良好的学术背景和相关国际教育领域工作经验。从中外教师学历来看,主要以硕士毕业生为主,北京四中等校国际部,拥有多名海归博士执教。外教大多具备良好的教育资质,例如,上海中学国际部目前共有90余位有资质的国际文凭课程(IB)和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P)教师,其中多名教师兼任相关考试的考官。

从师生比例看,国际高中实行小班化教学,师生比大体恰当,一般控制在1∶10左右,北京四中等学校的比例达到了1∶5。从课程安排看,大多数学校都能扬中外教师之所长,外教一般负责外语类、专业类、升学指导类、活动类课程,“海归”教师主要负责专业类课程,本土教师主要教授我国国家课程和学校选修课程。

此外,某些中学国际部的师资配备可谓“人高马大”。据了解,美国大学先修课程全部由美国大学理事会授权的具备美国大学先修课程教学资质,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中外籍专家承担教学任务。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外教、“海归”教师和本土教师在教学上也各有其短板。外教在文化背景、交流方式上与中国学生有差异,需要融合;“海归”教师在专业背景和语言上一般都比较突出,但缺少心理学、教育学的基础,需要在课堂摸爬滚打一段时间后才能走向成熟;本土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要更新,在教学方式上需要改变。

相比之下,二、三线城市高中国际部师资就没有一线城市那么齐整,一是外教准入门槛较低,没有合格资质证书的外教,只要是洋面孔就能上讲台。二是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尤其外教跳槽多。一些学校重“用”轻“养”,大多通过“挖角”的方式寻找自己满意的教师。三是本部另设校区的国际部,本部只派遣管理人员及少许本部教师,大部分中方教师属于外聘教师,其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针对我国国际高中师资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我们不妨从以下路径进行改进,不断夯实国际学校师资队伍素质,助力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第一,将国际学校教师队伍培养纳入国家战略,在部分高校开设国际学校教师培养课程,与有资质的校外培训机构联手开展国际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第二,提高外教准入门槛,对其是否具有合格资质进行严格审查,把好外教“入口”关。实施严格的外教招聘程序,注重简历筛选、面试、试讲等环节。同时,适当增加给予那些具有良好资质的外教来华工作签证机会,拓宽外教招聘渠道。第三,成立区域性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搭建中外教师交流平台,给予国际学校教师国内外研修培训机会。第四,加强我国国际高中教育价值引领,提高外教对我国国际高中办学理念、愿景和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第五,打造常态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打破那种中外教师各自单打独斗的局面,营造合作性教师文化工作氛围,促进本土教师与外教双向学习与交流,组织开展中外教师课堂观摩与课例研讨活动。第六,加强中外教师职前、职后培训,涵养他们的国际视野、终身学习的意识,提升其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全球胜任力和课程创新能力。第七,要不惜花重金招聘优秀教师。不断完善教师薪酬体系,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让教师觉得有奔头、有归属感与成就感。真正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

    (执笔人:罗朝猛)

《中国教育报》2020年01月10日第6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