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人民教育家于漪谈家风

作者:金德江 发布时间:2019.09.26
中国教育报

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9月17日下午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于漪“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于漪,90岁高龄依然活跃在三尺讲台,是语文界的“超级明星”和“不老传奇”。2018年12月18日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她“改革先锋”称号。两次国家至高荣誉加身,相隔不过9个月。

于漪说,教育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所以,在近70年的教师生涯中,她善治各种“不可能”,渡人无数、桃李万千。她说,我们要有中国立场,又要有国际视野。所以,她一直开拓创新,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其实,于漪不仅是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领域的奉献者、开创者、引领者,在家庭教育方面,她也有独到的见解。她不讲高深理论、艰涩道理,回忆起父母和家风时,于漪朴素真诚的家教理念就像一股清泉,荡涤着我们浮躁的心灵,引人深思。

一个温暖的午后,笔者与李镇西、高万祥老师一起拜访了于漪老师,听她聊起少年时代,聊起家庭教育。

于漪的少年时代正值日本侵略中国、兵荒马乱之际,父母文化程度不高,父亲做点儿小生意,母亲是普通的家庭妇女,家里有5个孩子,一家人艰难度日。

于漪14岁时,父亲不幸因病去世,一家的收入来源由此中断,抚养子女的重担都压在了母亲身上,艰辛可想而知。即使生活如此艰难,但长女于漪成就卓然;大弟是浙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二弟也是教授,曾任北大副校长;小弟在中科院工作,是两院院士;小妹是浙大教授,曾任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姐弟5人相继成为各个领域的出色人才,令人感佩不已。

之后的交谈中又了解到,于漪老师一家三代六口全都是教育工作者。爱人离休前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儿子任某中学副校长,儿媳退休前任职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孙女任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科研员,孙女婿是上海市市北中学教师。

是什么独门的家庭教育良方,成就了一门翘楚、三代英才?

于漪回答说:“其实我父母并不懂得什么家庭教育的理论,就是做好人,我们跟着学。我母亲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常告诉我们两点:第一,要善良;第二,要忍让,多想着别人。她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其实,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做好自己,给孩子示范。就这么简单!”

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做好自己,好家风就是父母给孩子示范——多么朴素的真理。现实中,很多家长以爱的名义逼迫孩子要这样、要那样,但同样的要求到了自己身上,却都成了“例外”。比如有的家长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机,去学习,他自己却手机不离手;有的家长教孩子要遵守交通规则,他自己却闯红灯;更多的家长说,孩子你要努力读书,爸爸妈妈的理想都寄托在你身上,却忘记了理想要靠自己去奋斗……

笔者在家庭教育领域耕作多年,看过太多的家长将“力”用错了地方,不仅没有拉近亲子间的距离,反而是施力越大,孩子的反作用力也越大。

做父母的,都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但有些家长舍弃温馨的陪伴时光,拼命工作,为孩子提供优渥的家境,却不知家境只代表着你“有什么”,却无法代表你“是什么”;有些家长奔走在各大家庭讲座和专家论坛之间,记录着一条条“独门秘诀”“家教箴言”,生活中仍然用“吼”“唬”的方式教育孩子,却不知让孩子“听话”的第一秘诀就是尊重儿童,将孩子当作独立的权利主体;有些家长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经商量就给孩子报了七八门补习班,美其名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却不知孩子真正的人生起跑线就是父母自己,孩子不是按照家长的期望,而是按照家长的样子成长的。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于漪的母亲用她的实际行动给了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于漪也以身作则为家人做表率,成就了一个家族,影响了万千桃李。

这不禁让笔者想起近代史上堪称“中国最精英的家庭”——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的家庭。梁启超有9个子女,其中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是院士,其他子女是经济学家、诗词研究专家、图书馆学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全国政协委员、参加过新四军的老革命……号称“一门三院士,满庭皆才俊”。

不管是于漪,还是梁启超,都是身体力行做最好的自己。这样,弟妹和子女便在现实中读到一部丰盛美好的“无字书”,按照这个样子成长、进取。经过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优良的家风传承下来,便成了最好的“家庭不动产”。这,大概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吧!

(作者单位:上海家培教育科技中心)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26日第9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