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从没有好学生愿意来到班额爆满,法宝是把每一件事做到极致

灵璧中学:省级示范高中低谷爬坡记

作者:本报记者 方梦宇 发布时间:2019.09.18
中国教育报

今年7月,安徽省灵璧中学校长王峰的手机很忙。社交软件不断弹出的对话框里,有无数家长的致谢,还有想把孩子转到灵璧中学的托求。但早在一个月前,学校所有班级均已满额。因此,一些陌生电话他已不太敢接。

但在2012年7月,王峰却渴求这样的电话。

“我们承诺给学生最好的老师、最优的成长环境,只要你能来,能提供的条件我们都给。使出浑身解数,这个孩子最后还是没来我们学校。”

这是灵璧中学曾经面临的招生困境,没有成绩,没有背景,赤手空拳,在灵璧县其他老牌省示范高中的对比下,学校几乎招不来优质生源。

从没有好学生愿意来到班额爆满,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一所坐落在国家级贫困县的高中学校完成了一次成功的逆袭。人们问王峰:“逆袭的法宝是什么?”王峰笑了笑:“没有法宝,就是踏实做事,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极致。”

“把士气提振起来”

学校在发展低谷中徘徊时,王峰常自己一家一家跑招生,一个小本子记着学生家的住址,跑一家划掉一家。“每家我几乎都站着说一上午,最后嘴里都没唾沫了,一口水也没得喝。”回想起6年前去学生家里招生时的场景,王峰蹙着眉头,“你知道那种掏心窝子说话,别人无动于衷的感觉吗?”

招不来好学生,教师没底气,家长没信心,在低迷的士气中,王峰告诉全校教师:“招来一个,我们就好好培养一个,耐住性子,把根扎稳。”

话说出去了,王峰也带头这样做了。

“到外面听讲座,一定要坐嘉宾席后的第一排。”这是王峰带着教师出去学习的铁律。

“坐第一排,听得清楚,看得明白,拍照也方便。”每次学习归来,王峰总带着厚厚的一摞手写笔记回来。学到了好的经验,回来后,王峰就主持召开各级别会议,把学到的东西分享给没去的教师,大家一起讨论,再制定学校的实施方案。

“每次学习,王校长总是能把几天的时间安排记得滚瓜烂熟。”王峰的这一个小习惯给学校高三年级主任刘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时候,我们不记得讲座教授的出处,问王校长,他一定能记得。”王峰的这股钻研劲儿也感染着学校的教师,“看着校长带头干,我们没法不努力。”

为了把这股劲儿化为更持久的力量,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压力传导,倒逼改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教师职务聘任制——年级主任由学校聘任,签订责任书,三年一聘,未达要求者要主动辞职;年级主任聘班主任,班主任再聘科任教师,同时,科任教师也聘班主任。

在灵璧中学,没有任何一名教师可以持久地待在某一个岗位不动,工作成绩是硬杠,考核不过关就得换人。“板凳坐不坐得住,得看本事大不大。当了20多年教师,被换下来的滋味儿不好受。”刘盾说。

“有能力的往前站”

在灵璧中学,20多岁的年轻教师也可以成为“挑大梁”的人。学校不论资排辈,“能者先,劣者汰”的生态模式让一批年轻教师在这里找到了成长的土壤,也让老教师由于“鲇鱼效应”迸发出更多生长力量。

从2013年起,学校陆续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招聘了80多位优秀硕士毕业生、免费师范生。

为让年轻人在这里扎住根脚,学校想了很多法子。

来了就有人带。2012年,丁旭辉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来到灵璧中学,省级骨干教师、从事了20多年历史教学工作的刘盾成了他的师傅。刚开始,丁旭辉还没摸着上课的路子,每一节课,刘盾都要帮他磨个好几遍,任何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丁旭辉现在养成了课件里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历史图片都标明出处的习惯。这是6年前,他的一次“精心设计”被师傅批评后留下的“印记”。

当时,丁旭辉主讲“社会习俗变迁”一课。为了更形象直观地展现变化,他特意买了一本复古笔记本,模拟一位老者的口吻写了从青年到老年时期自己亲身经历的变化,并将其中的部分纸张用水浸泡、小火熏热,营造出年代感。

本以为自己的“小聪明”会让课堂加分,没想到却遭到了师傅的否定,“历史老师上课必须尊重历史,课件材料必有出处,不可为了形式否定内容”。自此以后,刘盾便有了凡有资料必找出处的“强迫症”,一份课件出来,滴水不漏。

有了能力,第二步便是拆除藩篱,搭建年轻人成长的平台。在灵璧中学,只要工作成绩出色,就可以率先评定职称,担当学校教学主力。“要让年轻人成长,就要放开他们的手脚。”王峰说。

2012年,靳宝从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的他在这里获得了一方成长的天地。工作的第三年,学校便将带毕业班的任务交给了靳宝,得到了信任,有了一番施展拳脚的天地,2017年高考,他的班上两名学生获得了数学单科满分的成绩。“学校不唯老只唯才,往上够一够一定会有收获。”

“我觉得我在做一份伟大的事业”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皖北的这个小县城里,傲人成绩的背后,是无数个孩子命运被改写。

徜徉在北大未名湖畔的学生杨龙,一直将高中班主任华红伟送给他的行李箱珍藏在柜子里。一年前,他来北京的前一晚,华红伟专门给他买了行李箱,里面装着的还有她为杨龙准备的秋衣、零食和日用品,满满地塞了整整一箱。

收到这份沉甸甸的礼物后,杨龙的脑海里一下子浮现出了高中三年来的点点滴滴。

杨龙一岁时,母亲离世,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杨龙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家境不甚宽裕的他在冬天经常只穿一件冬衣,细心的华红伟观察到了这一点,她旁敲侧击问到了杨龙的身高尺码,特地去商场买了一件。

为了不伤害杨龙的自尊心,她把杨龙叫到了办公室里。“商场做活动买一送一,老师自己买了件羽绒服,商场送了一件男款,家里人都穿不上,你穿穿看合不合身?”

杨龙一套上,“正好,太巧了!”

“老师留着也没用,既然这么合身,那你留着穿。”

就这样,在无数的“巧合”中,杨龙收下了华红伟送给他的中秋月饼、书包文具、过节费用、食堂饭卡……

在华红伟的关爱下,杨龙的成绩突飞猛进。学校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次家长会,成绩进步的学生都要在班里与父母合影。每当这时,华红伟便站在杨龙的身后,杨龙的身后有了“妈妈”,心也被填满了。

2018年9月,华红伟收到了杨龙在北大为她录制的视频,杨龙说:“华老师,高中同学们都叫你华姐,只有我叫你华老师,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在我心里,我早已经把你当成了我的妈妈!请允许我喊你一声——妈妈!”说着这句话,杨龙哭了,视频的另一端,华红伟也已哭成了泪人。

教师的爱是流淌在学生心里的甘泉,华红伟用这份爱滋润了一个留守孩子的心田,改变了一个贫寒子弟的人生轨迹。

今年夏天,华红伟又收到了学生发来的一份份喜报,他们获得了通往更加光明道路的通行证,将从皖北的小县城飞往更广阔的天空。

而华红伟和她的同事们却仍然在这里默默耕耘。日复一日的平凡工作让他们深感荣耀。“因为我觉得我在做一份非常伟大的事业。”华红伟说。

伟大的事业源于小小的梦想。在王峰看来,十七八岁的年纪太美好了,它美在充满了无限的未知和可能。灵璧中学的小小梦想是:希望在高中三年这一个人生重要关卡里能把这些可能性都引向趋善的一面。

“成绩是片刻,习性却是永恒。”王峰说。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18日第5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