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家校微信群该有6种“造型”

作者:黄延平 发布时间:2018.11.29

家校微信群因为方便快捷、经济实用而被广泛运用,信息交流和思想沟通使得家校之间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促进了家校合作,成就了共同成长。

但由于发布任性、引导乏力,加之家校双方都期望过高、过于较真,也导致一些突如其来的烦恼和一筹莫展的无奈:炫耀显摆被踢出者有之,特立独行被“群殴”者有之,“绑架”点赞发酵为轩然大波者有之,信息外溢放大成强烈负面舆情者有之……以至于有些学校如临大敌,使之进入休眠状态,有的干脆一关了之。

在一个人人都希望别人听自己发声的自媒体时代,教育工作者在运用网络媒体时,应该科学谋划,有的放矢,掌控家校微信群的定位、内容、形式、方式、风格、形态等方面的“造型”。

媒体型而非社交型。家校微信群的群主多数都是班主任,很自然被认为是学校的代言人,代表学校这个公共机构的公权力。作为一对多的公众人物,群主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难免会被高要求甚至被苛求。因此,班主任不能把家校微信群等同于普通的社交平台,把自己当成普通成员而不假思索地有感而发,或不加选择地直言不讳。要知道,“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群主一句话,也许“一百个家长就有一百种解读”。

工作型而非友情型。家校微信群本应是功能明确单一的工作群,所承载的任务就如家访、约访、家长会一样。如今却渐行渐近渐浓,气氛活跃,人气爆满,俨然一派其乐融融。

热热闹闹的表象背后,却可能酝酿着亲疏是非的前奏。老师挺谁、点赞谁,顶谁、回复谁,弄不好就是对其他人的漠视与怠慢,并且可能影响对孩子的在意与重视程度,以至于一些家长在群里争先恐后向老师示好甚至献媚。所以,教师要把工作与友情区分开,不要试图让微信群承担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荷。

信息型而非论坛型。家校微信群是家校之间信息传递的媒介,信息要真实、准确,不失真、不变形,不误读、不曲解。因此要评估、预测信息发布、接收的全过程,达到动机与效果、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主题始终围绕家校合作共育,目的是为了互通情况,心中有数。

重要的陈述和澄清,最好进入私聊和面聊状态,千万不要在微信群里折腾大讨论,不要搞成漫无边际、海吹神聊,甚至口无遮拦、口诛笔伐的论战。否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唇枪舌剑,硝烟弥漫,弄不好就需要整个学校乃至一条战线来收拾残局。

交流型而非教育型。虽然家长大多对群主期望值高、要求也高,但并不意味着认同群主高人一等,更不会接受“教育者”居高临下发号施令、指指点点好为人师。教育有边界,家长不是受教育者,教师要在微信群的虚拟世界里与家长进行平等交流,表达对每个家长的尊重与重视,公平要一视同仁,礼遇要一以贯之。

出于诲人不倦的职业习惯,教师的语气语调、动作形体往往不知不觉会有“批改”、指点乃至告诫、训斥的意味。所以群主发言时要避免陷入“拿着锤头看谁都是钉子”的思维模式,更要避免头头是道、苦口婆心、咄咄逼人、颐指气使的行为习惯。

建设型而非批判型。家校微信群以服务家长成就学生为中心,风格应是建设型而非批判型的,所有信息传递都需要真诚、真切、真知灼见,都需要善念、善意、与人为善。只有心怀美好地引导情绪、激浊扬清,才能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才能形成阳光明媚的精气神。

群主应用心保护家长的进取心、荣誉感,让群内如纯净清新的校园般春风拂面,让家长感受翰墨飘香的文明与生机勃勃的活力。对于某些有意无意的质疑抱怨、指责批判、放大曲解以及恩怨是非,在群内要冷处理,同时私聊警示,决不让 八卦垃圾污染群环境。

效率型而非消遣型。家长对家校微信群的感受是复杂的,既必须高度关注,又不愿受控其中。这就要求群主具有强烈的效率观念,可以通过公约、倡议等形式,做到主题集中、导向鲜明、取舍得当、言简意赅,减少包罗万象的文字堆砌,杜绝干扰心情的图片重叠,把微信群建设得清清爽爽、亮亮堂堂。

过多的微信群已经把家长整得疲惫不堪烦不胜烦了,盼望教育工作者主导的家校微信群吹起一缕清新清纯的微风。

(作者系湖北天门职院党委书记,著有《问家长——一个教育局长的反思》)

《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29日第9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