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照映,江水如霞彩”,山海相拥的福建省霞浦县,因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港湾成就了独特的地理特色;“学重诗书,霞浦披锦绣”,从“青春诗会”到“书香校园”,诗歌正从文学殿堂走向校园课堂,从诗人笔端飞入孩子心田,“中国诗歌之乡”正在书写区域教育发展的一首“教育诗”……
————————————————
在你与一本书或一段文字共同前进的时候/你分不清是自己带走了一本书/还是这本书正在把你整个身心带远/你翻动书页/内心中突然有了迷人的幻觉/感到自己同时也在一页又一页地翻动着大海
2018年9月20日,霞浦籍诗人汤养宗获得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短短的几句诗将读书这件事赋予了地域色彩,也把读书这件事写得像魔法一般神奇。
或许,诗歌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而在霞浦这片诗意的土地上,也从不缺乏奇迹。在多年持续举办“海洋诗会”“青春诗会”,开展“青春诗人研修班”的基础上,霞浦于2023年3月被命名为“中国诗歌之乡”。而在文学如火如荼之时,当地诗歌教育也在有声有色地推进。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古代,诗以取仕;在当下,诗教是语文教育的重点,更是润泽童心、疏导情感的良药。”霞浦县教育局局长杨马杰表示,霞浦提出“让诗歌回归生活,让教育回归乡土”,旨在通过系统化的诗歌教育构建起从课堂到滩涂、从学生到家庭、从本土到国际的“诗教共同体”,让教育在泥土与海浪之间生长出独有的浪漫与力量。
诗歌是生活的一部分——让诗教在学校落地生根
“2024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中,来自霞浦县实验小学的何坤宇勇夺全国亚军,惊艳众人。
何坤宇成长为“小诗人”离不开学校的诗歌教育。
学校社团负责人雷石花为社团学生制订了背诵古诗词的计划,何坤宇是执行最严格的一位。社团增加了“飞花令”,更让他乐此不疲。“每天早上6:30起床读诗、背诗;下课就捧着有关‘飞花令’的书阅读;晚上老师还会帮我们纠正错误……”在社团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何坤宇参加霞浦县诗词大赛获得第一名,从此在“小诗人”的路上一路狂奔。
成就何坤宇的诗词社团,正是霞浦县实验小学课后服务的重要载体。
教育部于2021年1月发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同年,“双减”政策落地,课后服务有序推进。“这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引领。”雷石花表示。
“诗歌不是高高在上的文学形式,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孩子认识家乡、表达情感的母语。”杨马杰介绍,霞浦县自2018年开启诗歌教育改革的序幕,将诗歌课程作为乡土教育的核心载体,并逐步将“诗歌进校园”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列为德育重点工作与“书香校园”建设核心内容,以系统思维推动从“诗歌之乡”向“诗意校园”的华丽转身。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霞浦县实验小学“诗教润心”立体化育人体系的构建。在校长周晓荣的带领下,学校组建了一支专业的诗词教育指导团队。该团队通过“长远规划、活动策划、专业研修、资源开发”构建“家校双轴联动体系”“133协同机制”等,推动学校诗词教育实现专业化、系统化、可持续发展。
在霞浦的山海之间,百年老校牙城中心小学也将诗歌融入课程体系与师生生活。走进学校,诗苑、诗歌长廊、四季诗汇园错落有致,学生的诗作随风飞扬,与琅琅书声、暖暖阳光交织成独特的“诗意风景线”。
“把校园打造成一个‘隐性的教育场’,让孩子目之所及皆为诗行。”校长郑孝满说,自2023年以来,学校从环境、活动、课程、成果四个维度搭建起立体化的诗教体系。
风儿把落叶串成项链/我正在稻田里看蜻蜓/忽然/一只青蛙蹦进稻浪/我追了上去/却踩了一脚金穗/老师说/那是秋天的脚印/被我踩回了家
这首童真灵动、意趣盎然的童诗,是牙城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林晨曦参加学校“行走的诗歌课堂”后所写。为了让诗教融入日常,清晨学生以诗词唤醒活力,午间从诗歌中汲取养分,晚上用励志诗句启迪思考。学校还建立了“杨家溪文苑”“枫香林文学社”两个公众号,开设“枫林声”朗读者栏目,每月推送学生朗诵作品。
2023年6月,牙城中心小学举办杨家溪之夏“大地的女儿”——叶玉琳诗歌朗诵会主题诗歌朗诵活动。
风暴把人抛到结局之外/贝壳里却孕育着一次次重生/如同一个小小的颠覆者/举一生之力爱着大海
诗人叶玉琳用她的诗句寄语牙城中心小学的学生,希望他们能够做一个勇敢的“小贝壳”……
诗歌是有路径的“必修课”——为孩子打造诗意的“教育场”
在霞浦,诗歌不是选修的“点缀”,而是有体系、有路径的“必修课”。
为此,霞浦县教育局制定系列措施推动诗歌教育的深入发展。其中,《诗霞浦》课外读本便是一项重要举措。读本分上、中、下三册,覆盖小初高全学段,内容涵盖霞浦地理、海洋文化、美食文化等方面。小学阶段侧重诗歌的趣味性和启蒙性,通过童谣、儿歌等形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初中阶段引入更多经典诗词,注重诗歌的鉴赏和理解;高中阶段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我们不只是教孩子写诗,更是教他们读懂脚下的土地。”霞浦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俞彦辉强调,“系统化与本土化结合,诗歌教学才更有生命力。学生只有扎根乡土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灵感。”学生通过学习《诗霞浦》,不仅了解了家乡的历史文化,更学会了用诗歌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感悟。
除必修课外,霞浦县还积极开发诗歌实践课程,如“踏浪采风”“诗歌工坊”“家庭诗会”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诗意,在创作中表达情感。
在霞浦,每个月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前往东壁光影栈道、北岐滩涂等地,观察潮汐变化、渔民劳作、鸥鸟飞旋。“海浪是逗号,沙滩是诗行。”滨海小学六年级(1)班学生赖莫凡在采风诗中写道。“孩子在自然中获得的灵感是教室里无法复制的。”教师谢红看着灵动的诗句,心里注入一丝丝甜。
在霞浦县第一中学的“吟风诗社”,学生将诗作刻在贝壳上,或写在渔网浮标上。这种独特的展示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也让诗歌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诗可以穿在身上,可以挂在风中,可以随潮水漂向远方。”诗社成员李丰孟的话充满了对诗歌的浪漫想象。
“妈妈,海浪是地球的呼吸吗?”在“家庭诗会”上,孩子用稚嫩的声音问父母。诗教的涟漪在霞浦荡漾开去。孩子与父母共读诗歌、录制《大海与远方》音频专辑,诗歌教育超出了学校的范畴,成为家庭文化的一部分。
每年,霞浦县还举办诗词大赛,全县中小学生或吟诵经典或创作新诗,展现扎实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想象力。许多学生在参赛后开始主动学习诗词知识,积极参与诗歌创作,形成良好的诗歌学习氛围。
据统计,近年来在报刊上发表诗歌作品的学生数量可观。霞浦小诗人密集发表作品在当地引起了“小诗人热潮”,宁德市文联和宁德市作家协会积极作出“回应”,联合霞浦县教育局主办“弘扬闽东之光,经典诗歌润童心”文艺志愿服务活动,霞浦县第六小学展示的诗教成果及小诗人的诗歌作品,再次让参加活动的本土作家连连称赞。
“校园是诗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我们欢迎作家朋友以各种形式和小诗人交流。”霞浦县第六小学校长吴仙云表示,学校门口还挂着一张“作家深入生活创作联系点”的牌匾,作家、诗人进校园对学生成长实实在在起着大作用。
2025年9月,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第四季第2期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人们惊喜地发现,霞浦的“小诗人们”赫然登上了央视节目……
诗歌是关于心灵的修行——为成长找一个有光的“出口”
在我的心里/有一扇门/我使劲拧/它却纹丝不动/直到那天/我站上了讲台/赢得了掌声/它自己开了
这首诗来自霞浦偏远山区的一名留守儿童,在一次诗歌课堂上她的表现引起了在场教师的注意,从默不作声拒绝上台到鼓足勇气朗读作品,她已然克服了自己长久以来的“心魔”。
诗教的价值,不止于文学。
“诗歌是关于心灵的修行,诗人更是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为何不将诗歌融入心理疗愈呢?”霞浦县鸿爱慈善总会会长杨叶对诗歌在心理疗愈方面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2025年春,杨叶带领慈善总会开展“福蕾计划”,以崇儒乡中心小学留守儿童为对象,开展一学期的诗歌公益教学,给这些留守儿童带来了表达情绪的出口,让他们的童年多了一抹诗意。
针对留守儿童情感缺失的问题,霞浦县还开设了“诗歌日记”项目,鼓励学生通过写诗表达内心的情感。“爸爸的船舱里装满了鱼,可我的梦里装满了他的呼噜声。”学生小海将《爸爸的船舱》这首诗制作成明信片寄给父亲后,深深触动了远在他乡的父亲,促使他毅然返乡创业,成为学校“家长诗社”的志愿者。
“诗歌日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也让他们学会了用诗歌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思考。通过写诗,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更懂得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同时,这一项目也促进了家庭关系的和谐与改善,让许多外出务工的父母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庭责任和义务。
当然,霞浦的诗教并未止步于县域,他们积极开展跨区域交流活动,探索建设更为完善的诗歌教育体系,形成一个可供参考的“霞浦模式”。
“我们因诗相遇,因海相知。”依托地缘优势,霞浦县邀请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林世仁进校讲学,组织两岸青少年“诗与海”研学之旅,来自台湾高雄的中学生小雯在诗中这样写道。
“教育不是填满一艘船,而是点亮一盏灯。”杨马杰表示,霞浦将继续深化诗歌与足球、艺术、研学等课程的融合,打造主题艺术节,建设“海洋教育研学基地”,并通过智慧教育平台为每个孩子定制诗教方案。
当学生“用诗歌记录足球故事”,当全国的孩子愿意到霞浦体验“赶小海”与“写大海”……这片被诗歌和大海共同滋养的土地上,将呈现一份怎样的诗教“答卷”?而那首唱响在“诗乡”霞浦的“教育诗”,正为区域教育发展披上一道“霞”光,恰如霞浦一所村小墙上的童诗——
潮水退去时/沙滩上留下星星的脚印/那是我们的课程/在泥土与海浪之间/种下了整个宇宙的光
这光,是诗的光,是教育的光,更是霞浦孩子面向大海、面向未来的生命之光……
《中国教师报》2025年10月29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