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大学文化如何浸润小学育人生态

发布时间:2025.09.16
中国教师报

自2019年起,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结合湖南师范大学的学术底蕴与文化积淀,确立“润育”为核心理念,探索构建大学文化浸润下的小学育人新生态,将高校的学术精神、科学方法与人文情怀转化为小学教育的内生力量。

本研究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专项课题省级重点资助“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小学校长治校策略研究”(课题编号:XJK24ASM017)的研究成果。经过六年实践,“润育”模式不断完善,已从理念走向实践、从试点走向常态、从局部走向整体,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范式。

理念转型: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润育”取义于“润物细无声”,强调教育的渗透性与持久性。不同于集中灌输或短期活动,“润育”注重通过日常化、情境化、体验化的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与影响。这种方式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更能实现长远的育人效果。

在“润育”理念提出之前,学校与高校的合作多表现为高校单向提供资源支持,如捐赠图书、开设讲座、组织参观等,这种“输血式”供给虽然在短期内能够丰富小学教育内容,但难以形成可持续的育人机制。“润育”理念强调从“输血”向“造血”转变,通过制度设计与机制创新,将高校文化系统深入融入小学教育全过程,不仅包括课程体系的重构、师资队伍的共建,还涵盖了校园文化生态的整体塑造,让大学文化成为小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模型构建:“三维润育”的实施路径。

为了将“润育”理念落到实处,学校构建了“课程—师资—文化”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型,三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形成了完整的育人体系。

课程润育,学术启蒙的系统化实施。学校主动与湖南师大文学院、音乐学院、体育学院、工程与设计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和教育科学学院等多个院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发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校本课程。比如,方言传承课程邀请语言学专家带领学生搜集、整理湖南各地的方言词汇与童谣,培养学生对方言文化的认同感;花鼓戏演唱课程与音乐学院合作,将传统戏曲艺术融入音乐课堂,让学生在学唱中感受湖湘文化魅力;湘绣非遗课程联合工程与设计学院,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让学生在一针一线中体会传统工艺的精妙;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在工程与设计学院支持下开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同时,学校以真实情境和社会热点为切入点,设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课题,如“校园文化AI设计”“校园垃圾分类的优化方案”“校园植物多样性调查”“家乡水资源保护研究”等,学生在教师和高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经历选题、调研、实验、总结、展示等完整的科研探究过程。在“校园文化AI设计”项目中,学生通过学习基础的AI设计知识、走访大学艺术学院师生获取建议,最终形成的设计方案部分已应用于校园文化墙改造。

师资润育,学者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为骨干教师配备“高校导师+校内导师”,高校导师负责专业引领,校内导师负责教学实践指导,这一制度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学校与高校院系建立定期联合教研机制,共同开展课程设计、课堂观摩、案例分析等活动,通过双向交流,小学教师得以接触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高校教师也能更好地了解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实现互利共赢。如今,教师团队在省级以上教学竞赛中获奖数量较此前增长30%,形成了“教研相长、学用结合”的良好氛围。

文化润育,大学气韵的日常渗透。学校在校园建设中融入大学文化元素,打造了“文澜书吧”“书画长廊”等文化空间,展示高校的学术成就与精神风貌,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学术氛围。同时,学校开设“家长课堂”,邀请高校专家为家长和学生开设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科普知识等讲座;举办校园文化节、科技节、艺术节,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文化的多元魅力。不仅如此,学校还积极争取高校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等资源向学生开放,让小学生有机会提前感受大学的学术环境。

经过六年的系统探索,“润育”模式在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学校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完成数百项小课题研究,部分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在数学、科学、艺术、信息科技等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超500人次,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核心素养显著提升;教师团队科研能力显著增强,课程开发与实施水平不断提高,多名教师在省级以上教学竞赛中获奖,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研究型的教师队伍;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与高校形成了稳定的合作机制,成为高校开展基础教育研究的重要实践基地。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 李晓玲)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17日第15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