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职教纵谈

疏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五大堵点

作者:陈 悦 发布时间:2025.09.16
中国教师报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简称“一体化建设”)蕴含着鲜明的育人价值和深刻的教育改革逻辑,但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堵点。

堵点一:认识不高、重视不够。对为什么要进行一体化建设,个别思政课教师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各自守好一段渠就行了,一体化建设是多此一举”,对一体化建设重视不够,行动还不够自觉。

堵点二:目标不明、路子不清。对建设什么样的一体化、怎样进行一体化建设、达成什么目标,部分思政课教师心中还缺乏底数,目标方向还不够清晰,在实践中仍摸着石头过河。

堵点三:形式单一、方法不多。教学形式、方法、手段、载体缺乏多样性和实效性的问题依然困扰着一些思政课教师。

堵点四:互动不足、衔接不紧。在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教学教研还是队伍建设方面,突出问题仍然是各学段各自为政、相互脱节,还没有完全真正做到无缝对接、有效衔接。

堵点五:互不隶属、协调不力。一体化建设不仅涉及大学、中学、小学,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学校之间、单位之间很多是各自独立、互不隶属的,容易造成管理松散、协调乏力和效度低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实践中可用五种方法疏通堵点。

方法一:在问题导向中找到前进的突破口。一体化建设的“牛鼻子”是“衔接”。坚持问题导向,就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紧紧围绕“衔接”这个关键点精准发力,深入开展研究和探讨,攻坚克难,畅通一体化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方法二:在学思践悟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解决一体化建设难题要善于学而思、思而践、践而悟。要建立正确的认识:一体化建设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关系到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打破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课程壁垒、学校壁垒,实现思政课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提升思政课的螺旋递进效能,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要用正确的认知指导实践。把一体化建设打造成深受师生欢迎、富有突出成效的示范工程。思政课教师是一体化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实施者,要积极投入到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中,在经历中学习,在感悟中成长,在启智中笃行。

方法三:在改革创新中探索方法路径。思政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要破除旧观念,打破常规,因地制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探索创新方法路径,提升一体化建设的时代感、实效性、吸引力,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是落实“大思政课”的重要路径。要打破传统课堂的空间局限,走出思政小课堂,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将教学场景从校内课堂延展到广袤的多维时空,萃取思政教育元素,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和虚拟课堂,让学生学在天地和网络间,让思政课更加“有料有趣”。要积极探讨和创新教学方法,运用议题式、项目式、体验式、探究式等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不断增强思政课的“磁性”。

方法四:在沟通整合中加强衔接。“衔接”是避免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相互脱节、遗漏重复,实现有序进阶、有机融合的内在要求。大学、中学、小学是三个相对独立的层次,要在一体化实施过程中既注意各学段的区分度、适配度,又注重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做到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无缝对接、接续育人。

各层次教师要运用座谈、访问等方式加强交流,了解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价值取向、身心特点、学习和生活习惯,了解各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和方法的运用,了解各层次教师的职业特点、专业素养、知识能力、教育智慧。可以成立一体化建设联盟,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共用,并共同开展理论学习、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同题异构、课题研究、项目合作、精品课程打造、课堂革命、教学展示、师资培训、人工智能运用等活动,以此破解协同困境,使衔接更加契合教学实际、更加顺畅有效。

方法五:在统一领导中形成共建强力。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着力解决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突出问题。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建立健全常态化工作机制。

大学、中学、小学的党组织要高度重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党组织书记、校长要当好一体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首问首抓、常问常抓,主动协调校内有关部门和校外有关单位,解决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凝聚成强大合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一定会顺利有效进行,并取得丰硕成果。

(作者单位系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17日第16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