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入卓越师范生培养是破解当前师范教育内涵笼统、标准不一难题,夯实教育强国师资根基的核心路径。泰山学院立足齐鲁文化沃土,以“弘扬教育家精神、培育卓越师范生”为战略支点,聚焦教育家精神与卓越师范生培养的深度融合。
本文系2024年度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教育家精神引领卓越师范生培养的路径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4JXZ050;以及2022年度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虚拟教研室的区域化智慧教研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89。
锚定战略导向,厘清核心内涵。明晰内涵是开展培养实践的逻辑起点。学校有着深厚的师范教育底蕴,是山东省19所省级教师教育基地之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卓越师范生筑牢理论根基。
学校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提出价值立场、师德规范、育人智慧、实践品格、仁爱之心、格局视野等核心特质。同时,深挖泰山文化的育人价值,将其与教育家精神、师范生培养有机融合。以泰山挑山工“埋头苦干、勇挑重担、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精神特质为内核,构建精神传承培养体系。在理想信念层面,通过讲述泰山历史上教育家的育人故事,引导师范生树立“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教育理想;在实践品格层面,组织师范生开展“重走挑山工路”等实践活动,锤炼“下得去、扛得住、上得来”的意志品质;在仁爱之心层面,开展志愿活动,打造具有泰山特色的卓越师范生培养品牌。
构建“四位一体”,夯实实践根基。学校创新构建“以文化建设为根基,以课程创新为抓手,以专业实践为手段,以平台搭建为支撑”的四位一体培养路径,将教育家精神全方位、全过程融入卓越师范生培养。
以文化建设为根基,筑牢精神培育土壤。以泰山文化为根基,融合中华师道传统与当代教育家精神,推动校园文化、学科文化、课堂文化深度融合:在校园文化层面,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宣传,让师范生在日常浸润中感悟精神内涵;在学科文化层面,将教育家精神与师范专业学科特质结合,厚植师范生的教育情怀与文化自信;在课堂文化层面,全面塑造教师教育课堂文化,达成“以文化人”目的。
以课程创新为抓手,构建精神培育课程体系。学校围绕教育家精神培育目标,从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优化、评价方式改革三个维度推进课程创新。在课程体系重构上,构建“通识+专业+拓展”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实现精神培育与教育实践的紧密结合;在教学内容优化上,推动教育家精神教育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实现知识点与精神内涵有机结合;在评价方式改革上,创新课程评价形式以突出对师范生情感、意志、创新力等精神层面的考查,全面评估教育家精神培育成效。
以专业实践为手段,深化培育精神实效。学校构建“多元实践+知行合一”的实践培养体系:一是依托教育见习、实习、研习三位一体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师范生参与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实践活动;二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师范生在活动中深化对精神内涵的理解;三是强化专业实践,加深师范生对教育家精神的体认。
以平台搭建为支撑,拓宽精神培育渠道。学校搭建“线上+线下+专家引领”多元平台:打造智慧学习空间,建设“教育家精神”网络课程与在线学习平台;搭建线下成长平台,定期举办教育家主题展览,邀请教育领域专家分享实践经验;建立教育家引领平台,聘任中小学教育家型教师作为兼职指导教师。近三年来,学生在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0项、二等奖53项,学校获得团体铜奖、优秀组织奖等。
健全保障机制,巩固育人成效。为全面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打造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的卓越教师后备力量,学校从评价与协同两大核心维度发力,探索构建系统化、多元化的育人路径。
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确保培养实效。学校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四维度”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上,实现校内教师、校外指导教师、师范生自评、生生互评;在评价内容上,兼顾能力水平与情感态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记录师范生的课堂参与度、实践投入度;在评价方式上,融合档案袋评价、课堂观察、增值性评价、家长访谈等多元形式;在评价过程上,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智能化系统全程记录师范生成长轨迹。
建立多元协同机制,整合育人资源。学校推动“三方协同”育人:一是深化师范院校专业协同,与省内外师范院校合作创新卓越教师培养体系;二是加强与高水平综合大学合作,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动态教学模式创新;三是强化与教研机构、中小学实践基地的合作,依托实践基地开展教育实习。学校出台了《泰山学院与泰安市教育局教师“互兼互聘”管理办法》等一整套制度,实施高校教师、优秀中学教师和教科院教研员共同指导的“三导师制”,互兼互聘教师261名,举办系列专题报告会200余场,受益师生2万余人次。
泰山学院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卓越师范生培养的探索,既是对国家教育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对教师教育改革的深度践行。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四位一体”路径,完善评价与协同机制,为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卓越教师贡献力量。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17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