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一线中小学教师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梳理出教师“看不惯”的领导者行为。其中,位于前列的“看不惯”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管理者有些“飘”。
一是办学理念“飘”。具体表现为管理者在诠释办学理念时套用新概念、新名词,满足于辞藻堆砌和空中楼阁般表述。教师对这类管理者的描述是“空谈理念、文化、情怀,貌似是个教育家”。
我们倡导教育家办学,但教育家是实干出来的。学校管理者要沉下来认识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看清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发展,认识到办学理念的落实要与学校文化、空间、课程、教学等方面相关联,认识到管理者应带领大家明晰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主张、发展途径并落实到践行中,不让办学理念停留在“口号”上。
二是专业学识“飘”。具体表现在热衷于用概念评课议课,以显示对课堂教学改革政策、理论的熟识度,对教学方式变革的熟稔。教师对这类管理者的评价是“一年听不了几节课,自己也不上课,却自称教学专家”。
学校管理者特别是业务领导应该具有课堂教学的领导力,成为学校课程规划设计师、课程实施方案的架构者、教学方式变革的引领者。也正因为如此,管理者更应该认真研读课程方案、课改文件、专业理论,深入思考校情、学情及资源情况;要扎实调研,制定能够落地的课程规划和实施方案,而不是通过模仿其他学校经验完成一份文本;要倾听一线教师的声音,明确学生的真实学习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如何调整教学方式更有效,从而让课堂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是管理方式“飘”。具体表现为“在工作或决策上随意性大,朝令夕改”“重视考勤,但自己在校园中常常见不到”“用开会和讲话代替实干”。
学校管理者大多是从优秀教师中选拔出来的,有过至少一个中层职能部门的管理经验,但无论成长路线如何,走上管理岗位后都不能忘记初心,要为一线着想、用行动赢得群众的认可。比如,在重要事项处理上遵照学校制度,不搞“一言堂”或“霸权式”指导;重视各项工作的落实,能够跟着做、盯执行,而不是在滔滔不绝安排任务后撒手不管。当管理者能够严格自律,校园自然会生长出更多和谐因子。
四是态度作风“飘”。具体表现在得意于学校或个人取得的荣誉、成绩,进而居功自傲,而当工作遇到困难、出现差错时却归咎于他人不投入、不配合。
学校工作涉及面广且要求高,优秀业绩很大一部分是集体协作的结果,很难出自一两个人之手,管理者可以为学校发展而自豪,却不可将其归为自己的功劳;某些工作有时不能及时或高质量完成甚至出现差错,管理者要主动承担责任并了解具体原因,而不是找理由为自己开脱甚至推卸责任。让教师真切感受到管理者对人对事的真诚、宽容、谦逊,管理者才会赢得真正的尊重。
五是品行修为“飘”。具体表现为管理者有“老板”意识,把学校当作私人领地。
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任职标准的第一条就是以德为先,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到关爱师生、公正廉洁。特别是随着管理经验的丰富,管理者一定要保持清醒,避免“膨胀”,认真学习体会党对干部在政治、意识、行动、修养方面的要求,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罔顾学校规章制度。让教师看得到校长的一身正气,工作中才会更有干劲儿。
剖析学校管理者这些“飘”的行为,让我们明确学校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以及应持有的教育主张——优秀管理者要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优秀的管理者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学校里带头实干的人。教育强国成于实干,诚如斯言。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16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