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建的湖边公园,我看到了许多树干顶端被锯平了的“平头树”。
一眼就看到了非常熟悉的紫薇:灰白色的树干,似乎被人剥去了外皮;枝条不少,但没有几片树叶。紫薇树俗称“痒痒树”,用指甲轻抠树皮,树枝和树叶就会微微颤动,真像怕痒似的。
记得大学里学摄影时,看到这长相特别、习性特殊的紫薇便觉好奇;看到灰色低矮的树干上长着为数不多的绿叶,脑中蓦地冒出一个摄影作品的名字——枯枝新叶。为了通过仰拍拉长树干,我不惜仰卧于地;为了保证只让三两片树叶进入镜头,我不断躺在地上寻找角度。琢磨了半天,也折腾了半天,终于拍下一张我得意许久乃至保存至今的照片。
紫薇之外,还有我认识的夹竹桃、樱花树、垂丝海棠等;借助于“形色识花”软件,我又认识了榉树、云南樟、无患子等原本叫不出名字的树。这些树木都是新栽的,树干或细小或粗壮,但一律高约两米,周围用三四根木棍支撑着,树干的顶端也都被锯平了,我因之将它们统称为“平头树”。在“平头”周围,这些树又长出几根枝杈,枝杈上长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新叶。
用木棍支撑,是为了让它们即使遭遇狂风暴雨也不会歪斜,更不会被刮倒、被折断;锯平它们的树干,是为了防止它们疯长,确保它们形态优美。看到园艺师这样的防护措施,我不由得想起家乡的一句俗语:“桑树从小抈,长大直笔笔。”
桑树是家乡早先常见的一种非常“泼皮”的树:只要有种子,无论风从何处带来的,还是鸟儿从哪里衔来的,得了泥土的护佑、雨水的滋润就会落地生根、发芽长大。曾经,深紫色、自带光泽的桑葚,给我们带来多少欢乐,又带来多少甘甜啊!
桑树木质坚硬而有韧劲,农村人常用来做扁担,不管挑怎样的重担都不会被压断。但其生长却比较随性:有时,长到一二尺便不再长高,而是向外发散长出许多枝杈,可这些枝杈无论何时都达不到做扁担的要求;有时,好像是想向高处发展,可长着长着就开起了“小差”,变得歪斜扭曲,这样的树干自然也做不成扁担,更别说用来打制家具了。所以,要想桑树成材,必须在它还是小树的时候就将它抈直,日后才能派上用场。
当然,“桑树从小抈,长大直笔笔”这句俗语更多是被赋予了比喻义,是说对人的教育也要从小加以引导和矫正,这样长大后才会走正道、上路子。思绪回到眼前,看着那些顶端被锯平的“平头树”,我又多了些理解:锯平树干顶端,虽一定程度上遏抑了树木一味向上的欲望,却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树干的粗壮正直。至于树干顶端生出的杈枝,当然也可能会旁逸斜出甚至有碍观瞻。不过没事,适当修剪即可——这些树始终保持着挺拔直立的姿态,生长于天地之间。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兴化市兴化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02日第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