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许多人对周敦颐的最初印象来源于语文书上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的“爱莲”思想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清廉”的典范。但只有当我们真正走近这位被誉为“理学开山”“道学宗主”的读书人时,才会发现他的所学所思所行是多么伟大。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北宋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人们从来没有忘记周敦颐,对他的纪念历久弥新——到底是什么让一个千年之前的古人不曾远去?我想,可以在周敦颐的诗句“官清赢得梦魂安”中找到答案。
周敦颐为官半生,爱民如子。他为官之时,出入勤谨,即使是荒崖绝岛、人迹罕至的地方,他也会亲自按察,务以洗冤泽民为己任。于是,周敦颐每治一地,皆“士率其教,吏思其威,民怀其德”。
周敦颐信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人生信条,他从不因为是小事就放纵,而是懂得“慎独”和“守初”的道理。在为官之初领取俸禄时,派发粮食的小吏发给周敦颐更多“米粮”,他坚决不要,而且怒斥这种损公利私的行为。周敦颐的好友潘兴嗣在《濂溪先生墓志铭》中写道:“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人莫不叹服。”这段记载深刻说明了周敦颐并不在意物质享受,他追求的是高尚的人生境界。
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当周敦颐从虔州调任永州通判时,包括他的侄儿周仲章在内的许多亲友纷纷上门请求帮忙谋个差事。面对这些请求,周敦颐断然拒绝,还写下了一首《任所寄乡关故旧》以明心意:“老子生来性苦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诗中“官清赢得梦魂安”所表现出的正直大义,正是涵养廉洁清风的典范。
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周敦颐提任广南东路提点刑狱公事,四处巡察。当他微服私访路过端州时,发现当地知府强取豪夺,将端砚开采的事业当作升官发财的阶梯,甚至祸害乡里、鱼肉百姓。周敦颐为民请命,坚决为国家除掉乱臣后还一一辞退百姓的谢礼,仅仅喝下一杯端溪水酿出的清茶。只有乡民为他写下的“大人廉洁知多少,只饮端溪水一杯”的诗句,才是周敦颐心里认为最好的褒扬吧。后来,宰相吕公著评价周敦颐说:“操行清修,才术通敏,凡所临莅,皆有治声。”
周敦颐有着深入到骨子里的温良恭俭让。他著书立说,汲汲于学问,以求“后之览者,必将有感于斯文”。他写下《太极图说》,阐发宇宙万物发生之理;写下《通书》40篇,告诉人们如何修养身心、追求正道;写下《养心亭记》和《拙赋》,既是人生境界的真实写照,也是廉洁思想的集中体现;更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高洁,何等的发人深思!
一直以来,周敦颐都向往“上下安顺,风清弊绝”的社会景象,追求“清廉守拙”的境界。周敦颐著书立说的目的,也是呼吁为人要洁身自爱、为官要清正廉明、为事要风清气正。
历经千年,还能够学习、知晓这些道理,本身就是一种缘分和幸运,这种古老而美好的文化力量于潜移默化中抚慰了无数人的心灵。仔细打量永州的一山一水、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似乎其中就有先贤的身影:有周敦颐曾经在治学路上的脚步,有他留下的廉洁思想……周敦颐立“诚”以修身、守“洁”以处世、奉“公”以为政、求“仁”以爱民,他的那句“官清赢得梦魂安”,将永远熠熠发光、泽被后世。
(作者单位系湖南科技学院)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23日第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