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是党和国家积极回应民生关切、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体现,标志着学前教育正式进入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领域。
从学前教育发展角度看,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是30年跨越式发展的成果体现。过去30年(1994年—2024年),我国学前教育经历了从“边缘化”到“战略化”的跨越式发展,政策支持、教育理念、资源投入、社会认知均发生了深刻变革。时至今日,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要也从“有园上”转变为“上好园”,此时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实现教育资源优化和教育均衡发展,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下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需求,将进一步构建“保基本、强质量、促公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学前教育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仍然存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幼儿园软硬件差距显著,部分民办园转为普惠园后补贴不到位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或变相收费,幼儿园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不稳定等问题。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政府可以在政策制度层面为社会公平和教育体系重构提供支持。所有儿童无论家庭经济状况如何,均可平等接受学前教育,减少因贫失学现象。
同时,推行免费学前教育也可以缓解教育“内卷”,减少家庭对高价民办园的追逐,避免民办园为盈利迎合家长而超前教学,避免幼儿园收费标准高低与幼儿园等级评定挂钩政策的逐利思想产生,引导幼儿园更加关注教育内涵、质量提升,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回归以综合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学前教育。
面对人口未来趋势,推行免费学前教育也有助于人口政策与社会发展。免费学前教育可降低家庭育儿成本,直接减少家庭支出,经济负担减轻后也可以间接缓解生育焦虑,家庭生育意愿或可提升。当然,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应对当下的人口危机,还在于为未来社会储备高质量人力资本,为教育强国的可持续性建设提供长远保障。
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政策体现了国家对教育强国建设的决心,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需要徐徐图之。
首先,推行免费学前教育不是一时之举,而是持续、长久的工程,需要长期而巨大的投入。若过度依赖财政拨款会导致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地方财政薄弱地区可能出现资金缺口,导致教师工资拖欠或设施维护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明确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担比例,关注学前教育免费后成本分摊机制的建立健全,同时制定多元的资金渠道政策,确保幼儿园具有足够的运转经费。
其次,免费政策实施后幼儿园收入减少,经费支持不到位可能压缩教师培训以及玩具、图书添置等改善办园条件的经费,导致办园质量降低。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从师资队伍、教师工资体系、幼儿园课程等多维度设立新的标准和动态监管机制,避免幼儿园因收入减少而降低办园质量。
再次,优质的学前教育更在于为未来社会储备高质量人力资本,建设贯通的人才培养路径。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避免“一刀切”,要关注政策推行的阶段性和可持续性,真正将发展高质量教育的目标持久贯彻下去。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起点,免费学前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不仅能改善儿童早期的教育,还会直接影响其未来学业成就和背后的家庭,相关部门要通过精细化的制度设计、动态化的监测调整、协同化的多方参与,让免费政策真正为儿童创造尊重天性、全面发展的成长环境,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为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系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幼儿教育学院教授、附属幼儿园园长,教育部园长培训中心实践指导专家)
《中国教师报》2025年03月12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