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技术融合教学的是非技术因素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蔡可在《基础教育课程》上撰文,融媒体课程指融合运用多种媒介形式(如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和传播渠道(如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整合而成的课程资源。它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内容(反映在课程中即知识讲解与呈现),还涵盖了与之相关的背景素材、富媒体资源、拓展分析、互动讨论等多种元素,旨在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互动性强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助力学生的高质量学习。融媒体课程在深化数智课堂改革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其有效应用依然面临着诸多未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全在于技术层面,更在于我们对改革的态度。改革不是频繁更换焦点,而是以“钉钉子”精神专注于解决核心问题。例如,融媒体课程研发中的学习脚本设计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科实践”落地的重要支点。在分析课标与教材的基础上,应通过系统培训、案例分析和实践指导,帮助教师在混合式环境中设计多样化的学习行为,以确保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和方法,这也能逐步提高教师的设计能力;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不断优化学习脚本的设计,确保其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这种持续改进的过程,深化的不只是数智课堂,更是我们对于前沿教育理念的理解。
DeepSeek的教育教学意义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焦建利在“教育技术学自留地”公众号上撰文,DeepSeek的思考链功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具有显著的教育意义。它能够提供详细的解题步骤,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这种能力不仅提供答案,而且展现完整解题路径的“思考脚手架”,重新定义智能辅导场景。此外,DeepSeek的思考链技术还能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细致入微的解答过程,引领学习者有思辨能力。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思考链技术设计更加有效的教学活动和问题解决任务,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引导学生通过逐步推理和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DeepSeek的强化学习方式类似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尝试、犯错和从错误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馈,模型能够优化其行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学生学习新技能的过程相似。强化学习允许DeepSeek模型在没有明确指导的情况下,通过自我探索和试错来学习,这有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强化学习来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利用轻量化的模型辅助教学,例如在课堂上使用模型解答学生的问题,或者在课后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
人工智能时代带给教育的冲击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研究员陈静静在“深度学习共同体”公众号上撰文,人工智能时代带给教育的巨大冲击在于,信息的获得极为便捷,海量知识与纷繁信息的交织,使得重要与琐碎之间界限模糊,学习者往往面临难以甄别何为精髓、何为冗余的困境。人们也并不关心“信息”背后的情境关系,以获得“海量信息”为傲,不加分辨,因此技术会给人带来“大量学习”的错觉。如果人工智能时代学生被信息技术的便捷性所诱惑,认为学习就是唾手可得的点击按键,因此放弃了思考的兴趣、探索的冲动、合作的过程,“哇瞬间”的高峰体验,学习被简化的过程,也是人的思考能力逐渐丧失的过程。当现在12岁的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中65%为目前并不存在的工作时,当人工智能能够包揽几乎所有的格式化、程式化、模式化的工作时,我们会发现,留给人类的空间已经不多了,只有那些从事高智力水平的复杂工作的人、根据当下的需求迅速进行创新创造的人,保有家国情怀、身体力行敢于打破现状、带领团队共同开创新事业的人才是时代真正的“弄潮儿”,他们对于技术不是盲从和迷信,不做技术的“奴仆”和“奴隶”,他们会驾驭技术、运用技术、批判审慎地采用技术,去为“我”所用,拓展“我”的视野,开发“我”的潜能,建立“我”的联结,汲取“我”所需要的知识营养。
(伊哲 辑)
《中国教师报》2025年02月19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