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职教纵谈

以数字经济撬动数字技能人才培养

作者:殷堰工 发布时间:2025.02.18
中国教师报

在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蓬勃发展,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场景,对数字化应用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为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职业院校应有所作为,积极促进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推动教师成为职业教育变革的主力,加快数字化转型,强化数字技术技能类人才培养,深入推进数字经济领域的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以数字技术赋能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赋能教师、教法、教材改革,适应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趋势,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数字化意识,提高数字化素养和能力,开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新路径。

因势而动的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

2023年,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国。6000多所职业学校开设数字经济相关专业,专业布点超2.5万个。同时,教育部对会计、酒店管理等363个传统专业进行系统化升级,增设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314个数字经济领域新专业,为数字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教学资源保障。

在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政策支持下,苏州出台了《苏州市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有力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强市,苏州还颁布了《苏州职业教育服务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全市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加快培养适应新型工业化建设所需的高素质数字技能人才。苏州50多所职业院校通过建设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教育平台、专业教学库等,助力数字化转型。许多院校以大数据技术应用、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等新兴专业为支撑,建成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高水平专业群,立足“数字苏州”,为培养数字产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增添动力。

教师是培养数字化人才的关键支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强调用3年左右时间开展数字人才育、引、留、用等专项行动,提升数字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增加有效供给,形成集聚效应,打造一支高水平数字人才队伍,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方案提出的重点任务包括“推进数字技能提升行动”等内容,明确支持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加强创新型、实用型数字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

数字人才培养需要职业院校对相关专业进行调整,课程体系进行适配,教学力量(包括数字化师资、数字实训载体等)加以保障,教学评价予以匹配以及体制机制进行创新等。基于“人的因素第一”的理念,数字化教师队伍不仅是数字人才培养的“工作母机”,更是职业院校数字人才培养的关键支撑。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推进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举措。教师不仅要学会运用数据和技术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还要尝试从现有数据和技术中创新衍生出新的育人活动和成果,在实现教学创新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数字经济发展输送合格且优质的数字技能人才。

职校教师数字化水平的提升路径

数字技术推动职业教育发生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系统性变革,数字素养与技术成为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标配”。打造高素质数字化教师队伍,可从以下方面着力。

强化教师数字化意识。要深刻认识数字技术在职业教育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依据教育部2023年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加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需求以及学校实际,科学制定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规划,明确发展路径,保障提升的可行性。

实施数字专业化的继续教育。常态化组织教师参加“数字技能”研修培训。学校可通过开设培训课程和研修班,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或工作坊等方式,让教师掌握数字化工具和技术,应用数字教学平台等,强化实践操作环节,优化培训效果。还可开发运行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网站或微信公众号,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选择。

着力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水平。对照《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组编、整合和提升信息化教学团队,形成老中青数字教师梯度培养方案,制定选拔标准,通过面试、答辩等评估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吸纳企业数字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与行业联系。根据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等进行认证管理和考核挂钩,设定不同层次,促进教师数字化转型。

鼓励教师参与数字化教学研究。以网络课程建设等为抓手,引入高新技术支持,形成多样化数字教育资源,探索数字化教学新模式和新方法。学校为教师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让教师自主学习,以学习促研究,提高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学理性。

建立专业教师与企业数字化人才双向流动制度。通过兼职任教、合作研究等双向兼容方式,强化“双师型”教师数字素养,助力数字化教师队伍整体提升。比如,邀请业界专家讲座,组织教师交流研讨,建立师资培训基地,为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

(作者系苏州市职业大学教授,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

《中国教师报》2025年02月19日第15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