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构建“能者上、庸者下”校长评价机制

作者:潘希武 发布时间:2025.02.18
中国教师报

校长一个任期结束,理应由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履职考核。但从各地实践来看,这一制度或者是缺失,用常规的年度考核替代周期考核;或者是不健全,考核指标粗放、流于形式及缺乏考核结果应用,总体情况不尽如人意。

一般而言,中小学校长任期考核应当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校长任职任务书,包括任期内学校发展目标、发展任务、主要举措及重要业绩达成等方面的描述。校长任职任务书是任期考核的前提。二是实施任期期满考核。由校长提供书面履职报告,考核主体对照任务书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同时由考核主体制定考核指标体系并依据指标进行全面的任期考核。三是任期考核的结果应用。把考核结果与学校绩效分配、职务晋升、荣誉奖励、岗位调整关联起来。

校长任职任务书实际上是学校发展规划或行动方案的精要表述,值得校长深入思考。缺乏清晰的规划与任务举措,凭借模糊、经验的感觉或片段式的思考办一所学校,对学校发展是不利的。尽管随着形势的变化或校长办学思考的深入,任务举措会作出适当的修正与调整,但任务书框架能够起到引领学校发展的作用。

如何实施任期期满考核?难点在于作为学校办学质量终极性标准的学生学业评价和综合素养评价。一方面,义务教育阶段的质量监测除了国家抽测外,难以获得比较性的学业数据;另一方面,高中教育阶段虽然可以建立以学业考试成绩为依据的增值性评价,但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发展的主要评估指标并不为素质教育所倡导。然而这并不妨碍建立相对独立的校长任期考核指标体系,因为课程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具有相对独立的标准。应当说,全国各地都积累了义务教育办学水平评估经验,但以往的教育督导评估体系比较全面,且耗时较长、工作量大、投入人员多,尤其对教学质量的考核欠充分与深入,同时与校长任期也未必完全吻合,因此并不完全适合校长任期期满考核。

构建校长任期考核指标体系应坚持简易可操作的原则,抓住关键。一方面,可以构建以校长任期内学校课程开发、新型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及各种制度建设、重大教育改革行动等为主的考核内容体系;另一方面,可以依托区域教科研专业机构,依据区域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情况的日常监测,对学校课程开发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对学校的教学成果、教学案例、精品课程获奖情况进行量化统计;对学校承担的重大教学改革项目、课题研究及集体荣誉等进行量化统计。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对校长办学的制度建设与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建设、校园空间建设及设备设施配置、学校安全工作等情况进行专门的考核评估。此外,还可以开展校长办学满意度调查。

当然,各项指标间的权重系数设定需要斟酌,而且不同类型的学校不能采用统一的标准,比如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阶段及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的任期考核指标就需要有所区别。

校长任期期满考核结果的应用是一个难题。从目前来看,比较多的做法是把学校年度绩效考核与绩效奖励挂钩,通过等级制考核形式奖励办学质量高的学校及教师,促进办学质量等级较高的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对学校的年度绩效考核实际上主要是对校长办学的考核,对校长办学也是一种鞭策。当然,对校长任期期满考核的结果应用不能局限于此。有一个现象值得思考,任期考核等级差或办学质量不高的校长,调离到另一所学校或所谓的薄弱学校,是否是一种惩戒?事实未必如此,因为越是薄弱的学校越要选拔优秀的校长去办学。所以,必须创新岗位设置,真正构建校长任期期满考核结果与岗位调整相结合的机制,或者以集团化办学的形式调整其岗位权利与职责。至少,对任期期满考核不理想或办学质量不高的校长,要提交明确的办学整改计划,并据此强化监督管理,督促其按时按质完成既定任务。

当前,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教育家型校长来办学。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期待一定意义上是对优秀校长办学的期待。这就要求必须加快健全校长任期考核机制,真正构建起“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的校长办学生态。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2月19日第4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