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姜晚英 罗燕明 发布时间:2025.02.18
中国教师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教育的核心任务,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有效的路径与方法。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培育学生民族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场域。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平桂区民族学校深入探索借助校园文化建设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校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载体,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特色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

提升校园文化底蕴,筑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根基

校园文化作为隐性教育资源,其育人功能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学校面临如何将抽象的民族团结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校园文化元素问题。

基于此,学校打造了一系列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雕塑傲然挺立于校园中,时刻提醒着全校师生铭记民族团结的重大使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题宣传栏定期更新展示内容,生动呈现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与实践成果;在民族手工艺文化传承实验室里,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受民族文化的深邃内涵与独特魅力……这些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的校园文化空间,为青少年搭建起广阔的交流互动平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承。

此外,学校充分借助校园广播、电子显示屏、微信家长群等多元化渠道,持续广泛地推广党的民族政策及民族文化知识。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方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春风化雨般在师生心中深深扎根、生长发芽,逐步形成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自觉与行为准则。

学校还积极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例如,定期组织师生观看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的视频,以生动直观的影像形式展现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携手共进、相互依存的深厚情谊。同时,学校大力开展校园环境美化、民族团结故事和民族团结板报比赛等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将民族团结的理念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与信念,外化为具体的实践与行为习惯,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创建特色课程体系,传承民族智慧与文化精髓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构建民族特色课程体系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路径。在课程设计上,学校立足本校学生文化背景,通过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的特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欣赏本民族的智慧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为了提升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质量与水平,学校开发了手工艺、民族舞蹈、民族歌曲、民族体育等特色课程。同时积极寻求外部的专业支持与合作。在舞蹈、体操和民歌领域,在平桂区文旅局的大力协助下,专业人士被选派到学校为师生提供专业、系统的指导与培训,学校成功创作并推出了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品牌歌曲《迎客歌》和《最美的遇见在这里》,同时精心排练了富有民族韵味的课间操《铜铃操》,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更成为学校展示民族文化魅力的生动窗口。

此外,学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通过创新主题班会、思政课等形式,将民族团结进步相关知识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情感认同,使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团结教育,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历史观。

创新校园文化活动,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

文化活动是民族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形式,也是增进民族间相互理解与认同的有效路径。学校积极与其他学校开展广泛合作,精心策划并组织实施了一系列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各族师生搭建起一个广阔的民族文化交流与展示平台。

学校连续四年以“三月三”这一壮族传统节日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例如,在贺州市两区一县(平桂区、八步区、昭平县)联合呈现的《壮美三月三》特别课堂活动中,学校通过网络直播向三县两区的广大学生生动展示了瑶绣、瑶歌等民族文化的精彩传承瞬间。不仅实现了民族文化在区域内的广泛传播与共享,更为不同地区的学生提供了一次难得的跨区域文化交流体验机会。

同时,学校借助在线教育平台,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乐东第一小学共同开展了一场主题为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线上同步课堂活动。在活动中,学校师生带来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迎宾曲》《瑶族长鼓舞》等精彩节目。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虚拟空间得到精彩呈现,同时也增进了各族青少年之间的深厚友谊与相互理解。

学校深刻领悟到培育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教育的核心使命之一,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到日常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展望未来,学校将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进一步优化校园文化建设,拓展民族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为培养肩负民族复兴伟大使命的新时代青年奠定更为坚实的思想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团结进步与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姜晚英单位系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民族学校,罗燕明单位系广西贺州市教科所。本文系广西贺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立项专项课题“校园文化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4ZXKT047)

《中国教师报》2025年02月19日第14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