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我陪伴家人漫步在安昌古镇的青石板路上,感受着古色古香的长街所洋溢的祥和与热闹。大红灯笼高高挂起,酱鸭腊肠沿河晾晒,绍兴臭豆腐与黄酒咖啡的香气交织缠绵,远处戏台上越剧的婉转唱腔悠扬传来……这一切共同编织出一幅老绍兴独有的年味画卷,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在众多传统元素中,最吸引我的莫过于“扯白糖”的传统技艺。临河的屋柱间,一根光滑的木棍静静地横卧其上,旁边是一套简朴却齐全的器具:小巧的板桌、小煤炉、大剪刀以及两根长竹筷。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工具,在一位老师傅的巧手中,化作了制作扯白糖的神奇法宝。
我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驻足观赏这位老师傅的精湛技艺。他神情专注而虔诚,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将白糖、清水与柠檬酸缓缓倾入锅中,老师傅边搅边煎,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随着温度升高,糖水逐渐变得金黄稠软,既不流淌也不烫手,恰到好处地达到了制作扯白糖的最佳状态。紧接着,老师傅轻轻一抛,将糖水抛至木棍之上,开始了一场无声的舞蹈——拉、甩、扯、抻……动作娴熟而富有韵律。糖条在空中飞舞,越拉越长,色泽也愈发洁白,宛如蛟龙在云中穿梭,又似白云缭绕于天际。最后,老师傅将糖条搓成直径约1厘米的长圆条,再用剪刀剪下一寸许的糖段,这便是晶莹剔透、甜蜜可口的扯白糖。
此情此景不禁勾起我对儿时的回忆。那时,我们还住在村里的老屋,偶尔会有老师傅蹬着一辆三轮车走街串巷卖扯白糖。每当听到熟悉的吆喝声“扯白糖,卖扯白糖喽”,我们这群孩子便迫不及待地央求大人给一两个钢镚儿,然后飞奔而去。看着老师傅用铁片制成的糖斩轻轻敲击糖块,发出“叮——叮——”的清脆声响,长方形的麦芽糖碎成一小块一小块。听着我的叙述,母亲在一旁笑着说:“你那时真是个机灵鬼,谁给你硬币,你就先给谁尝第一块糖。”我闻言一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那是童年时最简单的快乐,也是我对扯白糖最初的记忆。
如今,眼前的扯白糖已不仅仅是原味,还有多种颜色和口味,被精心包装成一小包一小包摆放在案板上,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我拈起一颗,放入口中细细咀嚼,品味着那一抹清甜。虽然味道已不似往昔那般纯粹,但它却像一条红线,牵引着我回到了那段温暖的旧时光。那一刻,我仿佛又看到爷爷的木抽屉、奶奶的小钱包、妈妈的大口袋……它们总能变出大大小小的硬币来满足我们这群“小馋猫”。那些关于扯白糖的记忆,如同一部温馨的老电影,在脑海中缓缓播放。
正当我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时,一位头戴乌毡帽、帽檐上别着根烟的老先生缓缓走来,他手拄拐杖站在小摊前,开始讲述起扯白糖的历史:“这门技艺源自唐代,那时白糖是宫廷专享的贡品。后来,扯白糖的技艺流传至民间,当时还有‘换糖担’,人们可以用牙膏壳、鸡胗皮等物品换取香甜的扯白糖……”听着老先生的讲述,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这门手艺的悠久历史——它不仅是一种美食,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在古镇的午后阳光下,我们品味着扯白糖的甜蜜,感受着这份来自传统技艺的温暖。春节,这个传统节日,让我们有机会放慢脚步,细细品味这些平凡而又珍贵的幸福瞬间。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画卷中,与古镇、与扯白糖、与这段温暖的旧时光紧紧相连。
河面上,乌篷船轻轻划过,留下一道道悠长的水痕,仿佛也在诉说着古镇的过往。我与家人手挽手漫步在石板路上,心中默默祈愿:愿古镇的扯白糖技艺能在新一代匠人手中绽放新的光彩,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品味;也愿我们都能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光,感受家的温暖和甜蜜。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2月12日第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