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天气寒冷,河南省禹州市山林学校校长王山林一如往常,悄然来到教室后排听课,并认真地记着笔记……刚刚过去的2024年,大家都以为80岁的王山林在办学30年庆典之后会“退隐山林”,没想到他依然如故,还是全身心投入到学校课堂的打磨上。
痴迷课改、执着教育是王山林身上最显著的“标签”,自1965年从教至今60年,1994年8月创办许昌市第一所民办学校已过30年,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山村教育。在别人眼中,这种“奉献”带有艰辛与苦涩的味道,但于王山林而言,他是沉浸其中,乐在其中。
“我们要继续改革,探索让学生快乐学习、主动学习的课堂。”这也是王山林把30年庆典定位成“改革创新促进会”的原因。
为家乡办一所好学校
1994年,50岁的王山林作出了一个在别人看来不亚于疯了的决定,举全家之力“零起点”办一所学校。
事情的缘起是听课。1993年从禹州市鸠山乡重点初中校长岗位退下来后,王山林来到当地的乡教办室做教研员,一年跑遍了全乡的中小学,他发现当地教师是一知半解,学生是似懂非懂,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家长就选择送孩子到外地上学。
“为什么农村孩子不能像城里孩子那样受到良好的教育?”基于这个朴素的愿望,1994年8月,“这辈子别的不会,就会教书”的王山林借了两间民房开始办学。
让王山林没想到的是,鸠山乡南寨村村委会看到学校没有校舍,提供建校用的地不说,为了交通方便,还为学校无偿建起了一座桥。
“每一次出校门从桥上路过,我都十分感慨,这座桥是通向我办学之路最重要的起点,因为它包含了南寨村1000多口人的期望。”王山林说。
十里八村的家长骑着三轮、带着孩子来了。这样一所初创学校靠什么赢得民心?王山林不想走传统的“汗水+泪水”的苦学模式。首先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所有课程,根据学生需要开设校本课程,如学雷锋活动课、远足野炊课、放风筝课,他甚至还承包了校园后面的几十亩荒山,作为学生的劳动实验基地。
不仅如此,在许多学校死盯分数的时候,山林学校从建校之初就高度重视教科研的作用,提出“科研兴校”之路:创办蒙台梭利教育实验班,获批成为河南省教育科研实验基地,申办4项省部级研究课题,学校“中小学生素质评价”在河南省教科所立项……
小小的一所学校,外表虽然普普通通,但内里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对此,时任禹州市教体局副局长朱应科感受颇深,“有的人办学是赚钱,王山林校长办学完全不考虑成本。什么事有利于学生和教师,他就去干”。
2006年秋季,王山林在许昌市又进行了一项特别的“择差教育”实验——招收15名学生,招聘教师12名,进行特别教育。
这些学生都是别人眼中的差生,心理问题严重者有之,极度厌学者有之,王山林和12名教师“一对一”帮助这些孩子,一起吃饭,一起学习,付出了许多心血。
尽管因为房租问题这项实验只进行了半年就停止了,但王山林再次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教育的本质不是苦教苦学,而是让学生快乐学习、主动学习。
2007年至2009年,山林学校连续3年在禹州市中招考试中名列前茅。
在一般的办学者看来,分数稳居前列,办学就可以按照这个路子继续往下走。但王山林不这样想,他又掀起了一场席卷全校的改革。
成长的路子自己走
2001年,新课程改革启动,王山林把文件读得很仔细,高频词“自主”启发了他。
“启动了‘自主’这个开关,学生才会在学校快乐地学,主动地学。”
基于此,王山林提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成长的路子自己走”。
自己走,怎么走,王山林苦苦探索。派人去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学习……全国各地只要有教师培训会或名校交流会,王山林就会选派骨干教师去学习。
在学习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2009年王山林提出“教师引导、自学自教”教学模式和“自主、活动、评价,自主型德育”,并在学校全面开展实验研究。
“很多人劝他不要折腾,学校稳定发展,挣点钱安度晚年多好,但他不听。”曾经在学校工作过的张玉梅尽管因为孩子上学不得不离开学校,但她对王山林的“敢于创新”敬佩不已。
为了在全校推广课改,学校成立了实验小组,王山林担任组长。
“实验组成员个个激情饱满、斗志昂扬,夸张一点就像是研制‘原子弹’,又神圣又激动。”山林学校副校长张海营说。
“那段时间,我们每天都用新方式上课,交流课堂上新的突破、破解存在的问题,渐渐形成共同的课堂教学模式,新旧课堂迭代交替,艰难迈进,可王校长从未质疑或放松过。”山林学校副校长董晓丽告诉记者。
“教师引导,自学自教”的第一步是让学生“练胆”。“学生积极性很高,个个争着上台表达。”实验一年后,张海营还专门根据数据写了一篇实验报告。
随后,王山林又大胆提出,让班级的学生都能做“小老师和首席大老师”,强调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主角。
“在山林学校,我经历了‘讲不清楚’‘讲得清楚’‘不讲清楚’三段历程。”教师王巧玲谈及自己的成长,“不讲清楚”就是故意为之,目的是让学生站在讲台上质疑,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得到成长,还应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自主管理能力。教育即生活,王山林在2017年又提出了“班级家”的想法。
“以班级为家,把学科、生活、后勤导师分配到班级,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成长。”山林学校常务副校长王珍珍告诉记者,学校把班级真正还给学生,由五大班委负责自治,而教师承担的是“辅导员”的职责。
2016年,在“教师引导,自学自教”实验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凝练形成学科六步教学法,如数学学科分为温故、知新、练习、纠错、解惑、检测六个步骤;语文学科分为演讲、导入、默读、解疑、分享、练笔六个步骤,教师根据不同学段的内容及特点进行设计,由“大老师”具体操作,通过小组学习完成课堂六步骤,“小老师”负责带领各个小组的学生学习。
对此,山林学校的毕业生、现在兰州理工大学就读的王浩威印象深刻:“最怀念的就是学校的课堂,那种自主探究、互相协作的学习方法对我高中、大学的学习生活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虽然只在山林学校待了两年,但现在内蒙古大学就读的贺子炎对这段时光高度评价:“这两年我充分理解了自主学习的好处,并由此受益无穷。这两年照亮了我后来的路,是我人生中的宝贵经验。”
“每过一段时间,王山林校长就会有新的想法和做法,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自主’。”山林学校党支部书记贾应欣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友。
托举每一个教师向上
2024年9月26日,山林教育30年改革创新促进会在山林学校鸠山校部召开,3辆大巴车拉着200多人驶进学校,他们有的是学生家长,有的是山林学校的学生,有的曾经在学校工作过。
“不管身在哪里,只要听到家的呼唤,便立刻回家。”曾在山林学校工作过、现在河南鄢陵实验高中担任执行校长的李丽说。
80岁的王山林就站在学校大门口迎接,他标志性的平头短发、慈祥平和的面容,站成学校的一道风景。
“我一直佩服校长的认真和创新,他就是我的精神‘偶像’。”曾在山林学校做过后勤、现在企业工作的王潇漫专门从广州开车回来,且一回来就帮着忙前忙后。
校长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在王山林看来,就是抓教师队伍建设,多年来他把教师的成长一直放在首位,努力托举每一个教师向上成长。
创校元老、山林学校教学校长王占领高中毕业就来到了这里,2002年8月渴望提升的他向学校申请外出学习,王山林大力支持,帮忙联系学校,资助学费,帮助他圆了“大学梦”。
不管什么样的教师,只要肯创新,在山林学校就会得到成长。
柴彩就是一位坐着“火箭”上升的普通教师。2009年,学校开始全面课改,柴彩不是实验小组的成员,自己却不断打磨课堂,这引起了王山林的注意。
从小学1年级听到3年级,王山林听了3年柴彩的课。2012年,他组织专家组进行课堂考核,并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宣布:柴彩的英语课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高级样板课”。
“学校专门提了工资!校长对我课堂教学的认可,是对我劳动的尊重,让我工作起来更精神了!”柴彩高兴地说。
2024年5月22日的课堂验收推进会上,王山林再次提出,全体导师都要学习柴彩执着课堂教学改革的精神,各教研组都围绕柴彩的课堂纷纷发言,谈感受,说体会。
“当初找工作时的想法是:到老师办的学校去工作,老师一定会关照!事实证明:我的选择非常正确。在这里,我不仅收获了另一半,也找到了事业的春天。”说起自己的老师、现在的校长王山林,柴彩心里是满满的感动。
30年的办学历史,山林学校的理念影响了许多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无论留下的还是离开的教师,都知道王山林的“大忌”:教师可以批评学生,但坚决不能体罚学生。
“在校园里就是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和谐交流。”王山林常和教师说,师生关系是做好学校一切工作,特别是做好德育和教学工作必须跨越的门槛。
对此,山林学校执行校长赵永军感受深刻,“来到山林学校,彻底改变了我对教育和管理的认识,从满堂灌到六步教学法,从专制型教师到民主型教师,我经历了从教书匠到智慧型教师的蝶变。”
看到山林学校的发展势头,近年来也有人找到王山林想高价收购学校,但王山林都拒绝了,他担心的从来不是价格,而是学校的发展方向——“必须沿着教改的方向走下去”。
“教育是慢功夫,急不得;教育是细活儿,粗不得。做教育改革必须有责任心和韧劲,坚持做下去,用足够的耐心和包容,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自主成长。”80岁的王山林,老骥伏枥,依然志在千里。
————————————————
校长名片:
王山林,河南省禹州市山林学校校长,曾担任小学、初中校长18年,1994年开始从事民办教育工作。曾获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民办教育年度人物”称号,河南民办教育研究会“40年民办教育功勋人物”称号。
《中国教师报》2025年01月22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