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记者手记

高中教学改革的可能性

作者:本报记者 褚清源 发布时间:2024.12.10
中国教师报

众所周知,抓分数在高中一直是一种“优先级”的存在。谁都知道“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但是来自高考的压力早已让学校教育变得面目可憎,压力的层层传导几乎耗尽了学生感受美好生活的热情。

一个显性的现象是,高中的改革一直是戴着镣铐跳舞,并且在有限空间内的每一次改革都显得那么举步维艰,直到走进阜南县亲情学校,这里呈现的不一样的学习场景,让我们看到面向未来的高中教学改革有了新的可能性。

亲情学校打破了薄弱学校突围的怪圈,不再试图通过加大训练强度并延长学习时间来提高教学效益,而是抓住了学习的第一性原理——自主学习,借助网络资源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为每一个学生筑起适合自己的学习“跑道”。难能可贵的是,亲情学校的改革是有结果印证的。近年来该校的高考成绩一路攀升,吸引不少兄弟学校纷纷慕名前来探秘。

一定有人会追问亲情学校是怎么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除了他们学习平台中的游戏化评价系统,更重要的原因来自学生每节课上的“学会”。只有不断“学会”才可能持续驱动学习。而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的这种“异步学习”,很大程度上确保了这一结果的实现。

尽管学生的成绩在不断提升,但在校长杨天亮看来,真正可喜的变化却是教师观念的更新。如果说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让“从教到学的切换”可以更好地触达,那么也可以说这些真正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解放。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必然发生转变,不再是知识的“二传手”,而是“助学者”“对话者”,因为借助技术可以精准识别学情,教师真正成了“教到学生需要处”的那个人。当课堂上教师没有了重复性的讲授,他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和学生心与心的沟通上,这让“育人大于教书”这一“说法”真正成了“做法”。

关于未来学校,很多专家都给出了具体的描述,但重要的是,看见具体的样态。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杨天亮带领团队正在投身创造他们理解的未来学校。

就在半个月前,亲情学校开始把大模型在每个教室批量使用。每天晚上最后一节自习课,学生可以和豆包大模型进行互动,他们通过大模型进行数学和英语学习,代替老师答疑。尤其是英语学习,大模型的回答帮助非常大,效率很高。

在亲情学校还有一个更大尺度的尝试,他们开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程度更高的班级。这个班学生自愿报名加入,15名学生并非校内最好的生源,每人都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他们先后在成都游学将近一个月,在菏泽游学将近一个月,在蚌埠游学两个多星期,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他们的考试成绩。

以数字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是,技术只是手段,形成以数据驱动大规模因材施教为核心的教学新范式的探索才是目标。亲情学校的改革是技术和理念互为表里的课堂转型。

杨天亮希望有更多人能加入到教育创新的行列中来,创建一所具有未来感的学校。这所学校一定携带这样的文化因子:自主、热爱、快乐、成长。他希望把教育变成一种自然的教育生活,而不是一种重复训练。

杨天亮坚信通过一代代教育人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学校可以击穿教育的一体两面,即实现素养和学业的双提升,真正走出学生素养发展与考试成绩不可调和的二元困境。

“我们这一代教育人,一定要有用30年时间推动中国教育变革的决心和勇气,让中国教育引领世界。”杨天亮说。

《中国教师报》2024年12月11日第11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