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职教之声

数智时代 随“机”应变

作者:乐晓蓉 发布时间:2024.04.22
中国教师报

“本科生到职业院校‘回炉’”的话题从去年“热”到了今年,《中国教师报》也曾专题讨论过这一现象。如今笔者“老调重弹”,目的是观察其背后折射出的数智时代劳动领域发生的新变革,以及作为劳动者和职业学校应如何积极应对这些变革。

数智化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职业能力转型。当前,随着数智化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数智技术正在逐渐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驱动核心。各行各业的数智化转型使劳动者的工作场景、生产资料、劳动工具、技能要求、知识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因为数智化推动了“技术下沉”和“能力提升”,所以技能替代、技能更新以及技能融合对劳动者的能力影响更加深刻、更加复杂。

一方面,数智化技术取代了部分职业,让很多职业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另一方面,智能技术不断催生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人社部发布的《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指出,新职业人才需求规模巨大,到2025年,预计新职业人才需求超3000万。与数字技术相关的新职业人才需求规模持续上涨。其中,人工智能人才与物联网安装调试员的需求都接近500万,数字化管理师人才缺口近千万。因此,为了适应数智化时代,劳动者必须更积极地参加职业技术培训,及时更新自己的职业技术能力结构。

理性规划职业发展路径,构建合理的就业能力结构。数智化技术正颠覆和重塑各行各业的劳动内容,大规模技术技能更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的影响也正逐步显现。岗位需求的调整带来了结构性失业问题。职业技能证书在就业市场的“吃香”正体现了岗位能力需求的变化。

面对数智化技术浪潮的席卷,对于劳动者来说,与其被动应对不如主动作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持续主动进行技术能力学习,从容应对不断迭代升级的岗位能力需求。无论选择读本科第二学位,还是选择到职业院校考取职业技能证书,均是劳动者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的途径。但劳动者也要从构建自身就业能力结构的视角理性选择提升就业能力的渠道,合理规划学业路径,避免盲目跟风。同时,在选择就读职业院校和专业时,要系统考量该技术技能课程设置,关注培训的具体内容,充分了解相关课程以及培训的效果与评价,从而选择合适的职业院校及适宜的课程,构建适应技术变革时代的个人能力结构。

紧跟数智时代发展趋势,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职业教育要适应数智时代的新趋势,为个体职业转型和发展提供教育选择的良好路径。

路径一是加强人才培育的顶层设计。职业院校要以产教融合为核心,加强与数智化企业、培育机构合作,形成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共育体系,打造适应数智时代的师资队伍、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探寻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形成有效的培养机制。

路径二是促进职业教育体系适应性进化。职业教育要从服务国家人才需求的战略高度着力解决技术技能人才短缺和结构不平衡的问题,构建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教育体系。应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专业设置方面应结合新产业链的产业群进行重构,形成基于产业链的专业群。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应对接企业的工作过程,重构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

路径三是培养劳动者的跨界融合能力。从工业化生产向数智化生产转型的过程中,原先的社会化大生产方式也随之转向定制化、平台化、数字化的智能生产方式,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势必要从单一的岗位能力向复合型的职业能力转型。全过程技能、数字化素养、职业精神等横向技能成为劳动者应对技术变革的重要能力。因此,在充满变革的数智时代,职业教育要实施“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教育”,运用数智化教学资源、教学平台、数智化教学技术以及开发企业实训机会等,培养职业综合素质,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新型劳动者。

(作者单位系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变革图景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1YJC710032)

《中国教师报》2024年04月24日第15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