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2019年发布的《数字背后:结束校园暴力和欺凌》研究表明,在所调研的144个国家中每3个学生就有1个遭受欺凌。PISA2018结果显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多集中在移民学生、少数族裔、残疾人士等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群体中。
今年10月,欧盟委员会发布《加强学校多样化与包容性》报告,该报告重点关注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群体,对39个欧洲国家在宏观层面所采取的针对性教育政策和举措进行了介绍。而在欧盟委员会发布的一项名为《学校如何应对欺凌》的文件中提出了学校预防和解决欺凌问题的整体教育方法,主要包含课程、学校和社会合作三个层面。
从课程层面来讲,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开展学校多样化与包容性课程改革。根据欧盟委员会针对39个欧洲国家在学校课程设置方面的调查,近半数欧洲国家已经在课程开发与教学中充分考虑弱势学生群体可能遭受歧视或欺凌的因素。通过公民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帮助学生构建正确价值观,充分认识尊重生命、尊重自我和他人、拥有同理心等的重要性。例如,卢森堡引入“生活与社会”这一新学科以帮助学生构建自我价值并学会尊重他人,同时在哲学、语言、历史、地理等学科渗透包容与反歧视理念。
开展社交情感学习课程。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包括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社交意识、人际关系技能和决策制定等。通过课堂教学、团体讨论、角色扮演、游戏活动和项目学习等方式使学生学习并掌握社交情感技能。教师需要得到充分培训和支持以更好地开展课程,学校需要积极评估课程教学效果并不断优化课程结构。
组织教师教育与培训。实施以促进多样化与包容性为目的的课程教学并产生积极效果,教师需要在教学及合作上获得充分的培训与支持。基于此,学校教师接受持续性教育与培训的领域包括:关注与评估儿童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和成长需求;理解并在课堂上渗透包容与反歧视理念;实施个性化教学策略,从而为儿童成长和学习提供充分、长期、灵活的支持;与外部专业人士、组织合作,以防止同伴暴力、网络暴力等的发生。此外,教师作为促进学校多样化和包容性的先行者,需要在教学中展示渗透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包括对于性别平等、民主与平等、消除儿童歧视与欺凌等价值理念的宣扬与教育,促进学生包容性、非歧视态度的形成。
从学校层面来讲,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打造积极的学校氛围。将平等、公平、包容的价值观贯穿学校建设中,构建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积极学校氛围,从而提升学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学校可以构建同伴支持系统和打造“友谊圈”,帮助已经有社交障碍的受欺凌儿童重新融入学校环境。在教师的支持与指导下,将同龄儿童聚集成一个友好、相互支持的友谊圈以共同解决问题,帮助儿童理解和发展友谊与其他社会关系。
制定和落实学校反欺凌政策。学校需要制定和实施反欺凌政策,保护所有学校成员尤其是弱势群体免受偏见、歧视、暴力以及欺凌。反欺凌政策的内容与实施情况还需要在学校成员及家长群体中广泛传播。传统的惩罚性做法(如停学)在处理学生欺凌行为的同时往往会加大欺凌行为发生的概率,因此学校可以引入恢复性实践解决校园欺凌问题,通过家庭小组会议、同伴调停、社区建设圈等方式修复校园欺凌行为造成的伤害,同时通过发展儿童社交和情感技能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提供针对性的学习和社会情感支持。各类针对性课程的实施能够促进学生对于多样性与包容性的理解,从而帮助学校减少歧视与欺凌现象,而针对学校中更容易面临欺凌的弱势群体,学校通过设置咨询中心或进行外部合作来提供针对性学习和社会情感支持也十分有必要。咨询中心通过与教师、学生和家长密切合作,识别和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促进学生社会情感的健康发展,将有利于解决包括暴力、虐待、孤立等欺凌问题。
家长积极参与和有效支持。有效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需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双向合作。研究表明,父母通常是最早关注到儿童产生痛苦迹象或行为转变的人,因此家长的参与有助于减少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忽视,同时家长通过家庭教育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多情感支持。学校与家长的合作需要采取多元的做法,除了定期向家长更新有关欺凌行为的信息和介绍有效的干预措施,还可以利用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交流机会进一步阐释学校的反欺凌政策以及社交情感学习课程的实施情况。
从社会合作层面来讲,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开展反欺凌实践项目。欧洲儿童投资平台发起了多项反欺凌实践项目,为教师、学生和学校提供不同层面的支持。教师可以通过详细的手册了解如何开展反欺凌课程以及处理欺凌案件,学生可以访问反欺凌论坛和体验反欺凌电脑游戏,学校可以直接下载和使用各类反欺凌宣传材料。经多次评估结果显示,这一项目的实施极大程度减少了学校欺凌现象的发生,因此在芬兰、法国、英国等多个国家推广应用。
与专业人员和机构合作。校园欺凌问题的治理不仅涉及前期预防与过程干预,还包含受欺凌者、欺凌者以及旁观者在经过校园欺凌后的身心健康与恢复。学校需要与各类专业人士和组织机构合作,以满足弱势群体或受害者的多方面需求。例如学校与心理学家或咨询师合作设计、组织教师培训或提供社会情感支持;与反欺凌非政府组织合作开展针对不同群体的宣讲会;与关注学校欺凌的政府监测部门或组织合作,统计、跟踪校园欺凌案件并对可能发生的校园冲突进行监测和预防。
(作者单位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教育研究中心)
《中国教师报》2023年12月06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