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3日,江苏省南通市四个省级课题负责人齐聚通州区虹西幼儿园,分享他们开展课题研究的历程与成果,四所幼儿园的10位教师围绕课题研究进行了教学展示。参加活动的如东县掘港幼儿园教师吴亚梅说:“活动生动立体地展示了课题研究成果,为我们解决课题研究问题提供了新视角。”这样的课题研究场景对于南通教师而言是常态化的,南通教师都知道:教科研是教育第一生产力。那么,南通是如何让课题研究成为教师必备能力的?
传统与信念:教科研是教育第一生产力
20世纪90年代,南通教育实施“一百十”工程,即“培养一万名科研型教师,带动十万中小学教师,教好百万学生”的教科研项目。从那时起,南通市为教师做好课题研究埋下一颗种子。
“教育之乡”南通留下了中国近代教育的许多第一: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自改革开放以来,南通始终坚持“教科研是教育第一生产力”“教学即研究”“三课(课堂、课程、课题)融通”的理念,逐步让课题研究融入教育实践,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力量。
南通崇教重科研的优良传统在20多年的教育改革中,逐渐引导教师形成了关于教科研的信念:课题研究是学习思考+工作实践+专业反思的教育实践的闭环,是教师发展的“第一引擎”。
普惠与培优:科研之光照亮每位教师
2019年初,在海安市雅周镇的初中、小学和幼儿园三个学段各进行着一场“同课异构”活动。活动呈现出的两个特点让人印象深刻:一是基于课题研究开展教学,上课教师基于不同课题研究同一文本,并设计组织教学。二是基于课题研究组织评课,专家点评和教师评课也围绕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评价。教研与科研融合让教师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研究。
这是南通市组织“科研普惠工程”活动的一个场景。近年来,“科研普惠工程”遍及南通市各县(市、区)的边远学校,让乡村教师也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
近年来,南通教师可参与的课题种类越来越丰富,除了一般立项课题外,还有为乡村教师设立的乡村教师专项课题,为青年教师设立的青年教师专项课题等,多元专项课题既满足了教师多样的课题研究需要,又提高了各类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
为提高课题研究品质,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实施了精品课题培育项目。针对部分优秀在研省市课题,南通市通过“自主申报—专家指导—升级研究—展示推进—成果推广”的方式培育成精品课题,大幅度提升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和研究品质,并通过精品课题推进活动培养更多的优秀课题主持人。南通市2022年共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其中近半数出自精品课题培育项目。
机制与保障:课题研究是教师的必备能力
为实现“人人参与研究”的目标,南通市除了将课题研究列为评选必备指标外,还建立了三大机制保障每一个参加研究的教师顺利完成课题研究。
一是课题管理服务机制。建立并不断完善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市县(市、区)校三级课题管理服务运行机制,成立三级课题研究服务队伍,为每一个教师的课题研究、每一级课题申报与管理提供具体细致的指导和服务。2018年,南通市搭建教育规划课题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实现了市级规划课题“网络申报—匿名评审—研究进程—成果展示”的数字化管理。
二是课题交流展示机制。南通市采用成果展示、科研普惠、精品培育、共同体活动等方式定期开展省市各类课题研究成果交流展示活动,让各类课题在交流展示中改进研究方法、提升研究品质、增加研究自信,让教师全方位立体化学习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是课题研究共同体机制。引导基础教育各学段学校成立教科研协作共同体,基于“三课融通”理念,围绕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在各个教科研协作共同体成员学校轮流开展研究活动,引领基层学校教科研工作“出思想、出课题、出项目、出成果”。
(作者单位分别系江苏省南通市教师发展学院、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师报》2023年11月29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