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发现美好课程

小水滴,大美育

作者:孟荣祥 孔生骏 发布时间:2023.11.06
中国教师报

美育是一种审美教育,也是一种品格教育。如何利用学校周边资源打造“大美育”?坐落于天目湖畔的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中心小学开发“小水滴”课程,将天目湖的风景和人文变成学校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全面成长。

————————————————

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中心小学是一所乡镇小学,坐落于山清水秀的天目湖畔。天目湖有着“江南明珠”的美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为学校特色发展蓄注了源源不竭的生命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走进学校,映入眼帘的便是标志性物型文化“问渠景”,诠释了学校的精神面貌,见证了校园的发展变迁,陪伴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的茁壮成长。

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近年来,学校以“大美育”为重要突破口,开发适合学校文化特色发展的“小水滴”课程,为学生生命成长打好底色,努力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愿景。

学科融合,提升美育素养

学校课程不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以系统思维进行的整体性建构,具有选择性和自主性。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学校注重融合与渗透“大美育”思想,依据学科特点挖掘美育因素。

学校开设“小水滴”公益实践工作坊,围绕“我爱中国共产党”“我爱美丽中国”“我爱家乡”“我爱生活”四个维度,结合美术教育设计“小水滴·绘心”课程,建构了“我以我手画我心,永怀初心跟党走”“我以我手靓家乡,特色田园美名扬”“我以我手增底色,生态文明我来帮”“我以我手造美景,美丽家乡我来夸”等课程内容。

学生感受了美、欣赏了美,自然会产生创造美的想法。在地理学科“露和霜”一课中,教师让学生亲历“造露”和“造霜”的实验过程,深刻认识到形成露和霜的关键在于温度。结合自身的经历,学生进一步发现秋季早上有露、冬季早上有霜,形成露和霜的前提条件是早上与中午温差较大。通过实验再现美丽的露和霜,课堂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是学校美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尝试之一。

活动体验,培养美育情怀

地方课程的个性化实施是“小水滴”课程的重要部分,学校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重组,使各种活动都能彰显“大美育”特点。

在“乡贤”课程中领悟精神之美。学校将“乡贤”课程搬到退休教师蒋爷爷家中,让学生聆听当年开挖水库的艰苦奋斗历程。“从前,我们的天目湖不叫天目湖。它以前就是一条河,每年汛期,暴雨猛降……”回忆往事,蒋爷爷脸上满是凝重,学生似乎看到了当时的情形。“1958年秋天,沙河水库堤坝上人山人海,当时没有先进的工具,大家只能通过肩挑人抬修筑沙河水库……”没有无私奉献的老一辈建设者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学生聆听着蒋爷爷的介绍,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美丽的家乡需要我们发扬开拓、创新发展,我们要学习沙河精神,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学生认真地说道。

在“博悟”课程中融合家国之美。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缩影,利用博物馆文化资源,教师带领学生近距离观察文物,细致了解文物特点。学生挖掘文物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而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增强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学校希望学生能够拥有一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通过博物馆的展品真切感受家乡的悠久历史。

在“研学”课程中理解自然之美。行走在路上,成长在路上,学校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研学活动:“我是小湖长”“我是小导游”服务体验、“寻访景詹·沙河大桥”“寻访桂林古村”览胜活动、“南钱草莓园记”“蚕桑园记”激趣研究……在探访、寻幽、解密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学生发现、感受着家乡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变化。

创生表达,聚焦美育能力

美育培养的是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感受、鉴赏、创造能力,是一种美感教育、审美教育,也是一种人文教育、品格教育。“大美育”面向人人,由多元主体对学生开展审美知识、审美能力、审美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创生表达课程,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在“食育”课程中领悟劳动之美。学校立足“食与健康”“食与文化”“食与自然”等主题,实施并推进食育课程。根据四季变化,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在“春天的野菜”“夏日的瓜果”“秋天的粮食”等板块下,“五一美食show”“校园枇杷记”“红薯挖烤乐”等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自制扎肝、煮砂锅鱼头、炒白茶等学生自己制作的美食深受喜爱。学校进一步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帮助学生体会劳动艰辛、掌握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在“非遗”课程中表达传承之美。学校以剪纸课程为载体,不仅让学生学习剪纸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培养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挖掘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潜力。除了剪纸课程,学校还将其他非遗文化融入课程,让学生制作出“英才”“特产”“奇景”等系列作品。在学习和制作的过程中,学生感受着民间艺人的智慧,肩负起非遗文化的传承重任。

在“自然”课程中展现心灵之美。依托江苏省课题《湖畔公益工作坊:美术教育生态美育实践研究》项目,教师带领学生在大自然这个美学课堂中亲眼看、亲耳听、亲身体验,激活学生的内在潜能,帮助学生感受自然、融入自然,从而形成真实的审美情趣。学生手持画笔和调色盘,一笔一笔认真勾画——经过几个小时的精心创作,憨态可掬的小浣熊、姿态各异的小鸟、古灵精怪的小松鼠等纷纷跃然纸上。自然美育强调让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身边的一切美好事物,愉快地进行创造和表现。

学校营造“水园”环境、搭建“湖光”舞台、创新“水滴”活动,涵盖德育、体育、艺术、科学、语言等领域,形成“大美育”课程体系,指向学生“心灵美、健康美、行为美、创造美”的养成。通过参加“小水滴”课程,学生在感受美的教育中,增长了全方位的能力,也懂得了“惠及他人,成就自我”的道理。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中心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11月08日第4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