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思维,是借鉴完全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思路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我也经历了几次“跨界”。在每次的“跨界”过程中,有方向的茫然、碰撞的痛楚,也有视野的开拓、收获的喜悦,但我始终在蜕变中追求跨越式成长,使自己成为一名让学生满意的优秀职教教师。
第一次“跨界”:从工程师到教师
1989年,我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光学仪器专业和企业管理专业,获得双学士学位。其后的11年里,我一直在企业工作。这期间,我“跨界”自学了计算机操作、数据库编程、网络技术、IP电话技术等当时较为前沿的技术。这些跨界知识技能帮助我从助理工程师成长为工程师、技术部经理。2000年,我来到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成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开启了一次完全的“跨界”之旅。
相比于升学到普高的同龄人,职业学校的学生有更迫切的工作渴望与更务实的职业愿景。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谋生之计,助力他们在社会中生存发展,是我跨界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而11年的企业工作经历,恰恰为我提供了方向与抓手,让我更容易从社会企业用人的角度去深入观察、思考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评价等层面的问题。但在这之前,我首先要恶补教育理论这一课。
2002年,我参加了首师大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并在《网络基础》这门新课中深入实践了“抛锚式”情境教学法,从中得到很大启发。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我尝试运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积极了解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从而确定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开展教学,取得比较好的教学实效。
基于跨界前多年积累的经验和跨界后的教育理论学习,我逐步形成了一些教育理念:一是要履行好教书育人的教师天职。职业学校专业课的实质是职业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实现学生“获知”“长能”和“启德”三者的合一。二是要树立一切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教学要从学生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乐于接受新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三是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职教教师要深入学习职业教育规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技能,学会做人和做事。四是要授之以渔。我所教授的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类课程,其内容迭代比较快,必须借助现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概念,学会学习方法和操作思路。只有这样,在今后面对新技术、新工具的时候,他们才能自主学习、应对自如。五是要跟上专业和行业发展的步伐。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深入企业一线,了解行业发展新动态,钻研和精通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力争站在专业科学的前端。
在以上认识的指导下,结合自己多年的企业实践经验,我总结出一些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法。
其一,要做教学设计的有心人,精巧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每个项目和任务进程,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真实的任务,使学生经历从“看”“感受”到“练”“实践”的上升学习过程。学生看的、感受的大多都是企业工作一线的实情实景,练的、实践的都是模拟化的教学项目或引进的实际项目;学生学习与生活贴近,与未来工作岗位一致,学习兴趣十足,活动开展顺利,得到了真实的锻炼。在学习《计算机故障检测与排除》课程时,他们步步提升,成为一个个能自己选件配置不同档次计算机的小能手,成为邻居、朋友维修和排除计算机故障的专家。
其二,要灵活运用适合职业教育的各种教学法,坚持在工作过程导向理念下运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改变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的局面,探索建立以技能提升为中心,既学知识又练技能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变,使学生觉得目标永远清晰在前,每次项目或任务的完成都向前走了一步,众多小目标的积累就达到了大目标的实现。
其三,积极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我为学生准备了大量工作页、任务书、评价标准、企业实际案例等学习材料,积累或制作了大量音频、视频、动画、微课等数字资源,并通过Black Board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开展及时反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其四,坚持用好“评价”激发学生潜力。在完成每一项任务后,我注重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师评和企业专家评价,肯定学生的良好表现,提出修改和完善建议,给出再努力的方向。在评价中不仅注重知识的物化、技能的熟练,还要突出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的表现,真正运用职业人的标准衡量学生的表现。
得益于“跨界人”的优势,让我在教学实践中能始终保持明确的学习目标,不断自驱,不断前进,加速自我成长,几年下来我已经成为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但我深知,登上新高度意味着要迎接新挑战。
第二次“跨界”:从教授课程到开发课程
2008年,我参加了北京市计算机网络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试验,负责专业课《计算机故障检测与排除》的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这又是一次跨度不小的“跨界”。
我是从企业来到学校的,非常清楚企业愿意招收“即插即用”型的人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改理念与培养合格职业人的思路完全契合。但是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对于我而言是一个全新领域。北京市计算机网络专业课改组成员来自多所职业学校,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业务经验。在他们指导下,我深入学习了课程开发理论,深入企业进行了调研,深入市场找素材,从工作过程的分析归纳、到相应课程的开发、再到教学方案设计,虽然一步一坎,但也算步步生莲。最终,我们编写的校本教材《计算机故障检测与排除》获得北京市课改一等奖,撰写的论文《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能力提高的新课程》获得北京市课改论文二等奖。《计算机故障检测与排除》于2014年4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至今已经第三次印刷了。
在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过程中,我对课程、教材、教学、职业教育等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使得我在专业发展上有了新的跨越,并成长为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第三次“跨界”:从计算机网络专业到物联网专业
2015年,学校为了更好体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步的办学理念,将智能楼宇专业转型升级为物联网技术专业,我被安排作为物联网技术专业负责人。从网络技术专业到物联网技术专业,又是一次难度不小的“跨界”。
虽然师资和实训室尚未完善,诸多困难还横在眼前,但在学校和院系的支持下,我仍旧发挥了“跨界人”的优势,一边自我充电,一边拓展资源。在专业课教学上,我承担了《走进物联网》这一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努力实现开设时间虽短但教授水平不低的目标。在实训室筹建过程中,我深入市场调研,到兄弟学校学习,了解设备性能和特点,选择最适合我校的建设方案,最大程度保证教学、实训使用。通过一年的艰苦努力,我们完成了实训室设备配置,开发了5门物联网专业课程。目前,我校物联网实训基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在物联网专业的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物联网的专业教师队伍,与企业也形成了共赢、持续的合作关系。为了尽快提高教学水平,我提出以赛促学的发展方案,并主动承担了学生物联网技术赛项的辅导工作。我和教师们牺牲了大量课余时间,学习新的编程语言,不断完善训练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从2016年至2019年,我们辅导的学生在北京市中职学校物联网技术学生技能大赛中连续4年荣获一等奖第一名,在2016年全国中职学校物联网技术学生技能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并于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获得一等奖。
回顾三次“跨界”经历,作为性格内敛、为人平和、不善言辞的我,能在专业发展上实现跨越式成长,成为我憧憬与向往的“特级教师”这一称号的推荐人选,源于我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并在业务上有较高的追求,在关键时候能勇挑重担;源于我长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不懈追求;源于我热爱学生,追求成为好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做项目、编教材、写论文等方面的实践;源于我在指导青年教师成长、发挥骨干示范作用过程中的反思提升;源于其他同事在共同团结奋进中给我的推动力;源于我在“跨界”中不迷茫和对跨越式成长的不懈追求……
(吴民,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负责人,中学高级教师,拥有丰富的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经验,曾主编出版过多本信息技术教材,能够将学科知识与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等有机结合,在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有突出成绩。)
《中国教师报》2023年10月18日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