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兵:被误认的“丘八”

发布时间:2022.09.27
中国教师报

说文解字

一个学生提问:“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把‘兵’字拆为‘丘八’,但是‘丘八’与‘兵’有什么关系呢?”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因为“兵”字虽然是上下结构,但并非上“丘”下“八”。从“兵”的字形演变可以看出,上半部分开始是“斤”,下半部分则是“廾”的变形。

“斤”在古代是斧头的意思,比如成语“运斤如风”就是把斧头挥舞得像刮风一样,《孟子》中也有“斧斤以时入山林”。至于“廾”,其实是两只向上合拢的手,与拱手的姿势基本一致。这个部首比较常见,比如“典”字,上半部分是“册”的变形,下半部分就是“廾”,上下合起来表示两只手捧着书册,也就是需要庄重严肃阅读的书籍。

同样,“兵”字的上下部分合起来就表示用两只手向上抡斧头,所以“兵”既有“兵器、武器”的意思,也有“使用武器的人——兵卒或者军队”的意思。比如《孟子》中“兵刃既接”的“兵”是武器,《木兰辞》中“可汗大点兵”的“点兵”是清点检阅士兵。由于既可以指武器,也可以指士兵,“兵”还引申出“战争、军事”的意思,如“兵家必争之地”中的“兵家”就是军事家。

“‘兵’字的意思我们明白了,那么与‘兵’字形相近的‘乒’和‘乓’呢?”学生继续提问。这次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鼓励他们根据“兵”的解释以此类推。一个学生尝试着说道:“‘乒’是左边的人用手抡斧头,‘乓’是右边的人用手抡斧头,两个字合在一起的‘乒乓’,最初是不是斧头相撞的拟声词?”我肯定了他的答案,给他竖起一个大拇指。

举一隅能以三隅反,可见汉字与中国人天生是亲近的。谁说中学生不能学会看似艰涩实则有趣的文字学呢?(柴海军)

《中国教师报》2022年09月28日第16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