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把学习的真实发生放在聚光灯下

作者:于 伟 发布时间:2021.01.05
中国教师报

20年来,新一轮课改将中国基础教育带入了一场关于本土教育问题的持续改进与反思中。教育的目的是让儿童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成长。在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要回到原点思考学习的问题,这意味着要关注儿童是如何学习的?学习路径是怎样的?学习结果在儿童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意味着关注研究儿童之学、儿童之思、儿童之成长,以儿童学习真实发生为课改的中心环节,促进课改向纵深发展。

聚焦学习。关注儿童学习的特质。学习是人的天性与本能,儿童的世界是具体的、直观的。只有将抽象的、概念化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具体的内容,才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让学习发生。因此,我们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儿童的学习要具有亲历性、体验性、操作性、情境性、归纳性、过程性。

拓展学习内容。向“天、地、人、己、工具”学习。“天”“地”指天地间的万物发展规律,对自然有敬畏之心;“人”指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处,有国家观念和全球意识;“己”指认识你自己、自尊自信;“工具”是指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利弊得失有清醒认知。学习是一种体认的经历。学习不仅是教的过程、授的过程,而且是觉醒的过程、悟的过程。

聚焦儿童。儿童的学习是完整的人的学习。儿童的学习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技能、学科,还应该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世界成为教室。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儿童将所学的内容迁移到社会,学习不只在学校发生,而是生活随处都可以学习。因此,学校教育应以大量的真实场景为依托,把真实生活的情境引入课堂,教给儿童解决问题、应对问题的能力,发展儿童适应当下、创造未来的智慧。

聚焦理念落实。以单元为载体构建学习任务群。儿童的学习需要过程,单元学习的持续性、连续性为儿童深入思考提供了具有承接性的载体。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教材教给儿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方法与技能。学习经历的过程就是建立在“比物丑类”“知类通达”的“类”的单元研究。儿童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不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关注学习过程,强调有归纳的教学。基础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不注重过程,只看重结果,即片面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忽视儿童发展的过程性和阶段性,只用结果评价儿童的发展,缺少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学习就易变得死记硬背、枯燥乏味。只有让儿童经历从个别出发、抽象共性、总结一般规律的过程,才能让儿童更好理解原理结构,让有意义的真实学习发生。

聚焦支持保障系统。建立学习共同体。我们期待儿童的学习充满民主、自由的氛围,这就需要儿童之间能够充分交流形成团队力量,让儿童在多元对话中学会听取不同的观点、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增强儿童思维的深刻性,改变学习“蜻蜓点水式”的发生,让学习在儿童之间真实发生。

学校、家庭、社会相互支撑。教育教学不是学校唱独角戏,离不开家庭、社会的多方位支撑。家长的教育观对学校教育有巨大的影响。当前家长的过度焦虑、对儿童的过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儿童负担过重的重要因素。同时,学校教育的开放性离不开全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的大力支持。疫情期间的教育教学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聚焦难点破解。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加强跨学科研究。当前的课程建构多是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缺少学科之间的整合。因此,在课程改革中要强化跨学科、超学科观念,增强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多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

找准评价与考试的对接。当前中小学考试与评价过于单一化、标准化,以分数、成绩为目标取向,导致儿童个性淹没、学习兴趣丧失、学习过程高投入低产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育应该尽量为每个学生找到最适合的发展路径。自上而下的评价方式将儿童处于“被审判位置”。我们要告别知识取向论,少一些唯结果、唯成绩,更注重知识能力形成过程中的主体参与;增加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融合的方式,提高评价的适切性和科学性。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1年01月06日第15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