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悦读·话题

教师阅读要注意什么

作者:常作印 发布时间:2020.10.13
中国教师报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对于教师成长而言,阅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那么,教师该如何阅读?

一是“主食阅读”与“副食阅读”相结合。读书就像吃饭,要注意“营养均衡”。出版人郝明义曾把读书分为四类,即主食阅读、美食阅读、蔬果阅读和甜食阅读。只吃主食,容易营养不良,而且永远成不了美食家;只吃副食和零食,精神上永远长不大,一不小心还会成为“精神侏儒”。我认为,一个教师的良性阅读应该由“主食”(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及职业知识)和“副食”(人文及科学背景知识)组成,如果没有“主食”阅读(专业阅读),就没有教师真正的成长与发展。当然,“主食”和“副食”不是孤立的,副食有时也可以调剂阅读的“味道”。

二是“整本书阅读”与“碎片化阅读”相结合。“读整本的书”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下有一种潮流,为了突出整本书阅读的重要,盲目批判碎片化阅读。我非常不认同这种观点。我认为,把整本书阅读与碎片化阅读结合起来更好。如今教师都比较忙,专门抽出大块时间来阅读并不现实。而碎片化阅读正好能把这些碎小的“边角料”时间利用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何乐而不为?比如《论语》,如果我们利用碎片化时间每天研读几则,谁能说这种阅读没有益处呢?

三是“纸质阅读”与“数字化阅读”相结合。时代在变,文字的载体也在变。如今,文字已越来越多地被记录在手机、电脑上。阅读载体的变化必然导致人们阅读习惯的转变,我们看待阅读的态度也应与时俱进。不得不承认,数字化图书检索的便捷和携带的方便都是纸质书无法比拟的。作为教师,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的阅读只固定在纸质书上。只要内容适合,何必管它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呢。

四是“有用之书”与“无用之书”相结合。“有用之书”能让人在物质生活的享受上更“得心应手”,“无用之书”则能让人的精神世界更富足。乍一看似乎前者更实在些,殊不知后者才起决定性作用。有些书的阅读,也许一时半会儿效果甚微,短时间看来“无用”,但有些书读后对个人视野的开阔、素质的提高、审美品位的提升,可能有无法估量的作用。一些教师的阅读太功利,完全局限在所谓的“有用之书”上(教科书和教辅书之类),结果难以在发展上有所突破。多读“无用之书”,往往会在学习上事半功倍。

五是“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相结合。有字之书,即文章著述;无字之书,即生活经历。阅读“有字之书”能增长自己的才识,对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读“无字之书”,简单说就是向他人学、向社会学、向实践学,只有读懂、读透社会和人生这部大书,才能为自己插上腾飞的翅膀。有人总结说,人生最重要的“五堂课”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自己开悟。我深以为然。

六是“悦读”与“啃读”相结合。读书是一种自律,既不能总是快乐地“悦读”,也不能总是费脑地“啃读”。最好是“悦读”与“啃读”相结合。有时读书可以随性、适性一点儿,没必要总是“端着”。但真正的深度阅读往往是从“啃读”开始的。阅读的捷径其实就是读经典,而经典绝大多数是“磨脑子”的书,读不进去的时候,与轻松的“闲书”搭配一下,“味道”可能就丰富起来了。作为教师,要适当挑战一下自己,认真啃读几本经典。当然,不管是轻松的随心“悦读”,还是费神磨脑子的“啃读”,我们都要注重思考,避免“心为书役”,注重心灵的舒展和生命质量的提高。

我想,阅读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可以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和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家庭、学校和自己受益,这就够了。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丰台区第二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0年10月14日第9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