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管理先见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关键在落实

作者:潘希武 发布时间:2020.06.22
中国教师报

自去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简称《意见》)已整一年,这是新时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一年来,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做了许多有意义、可借鉴、可操作的改革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效果。在解读和践行《意见》出台的历史背景、主要思路、重要举措过程中,关键还在于我们如何深入落实,探索出符合区域教育实际的义务教育质量提升“样本”。

把握方向,注重区域整体设计和布置。《意见》是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贯彻落实。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紧紧把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围绕“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进行整体的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和设计。

一是提高教育的政治站位。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高度,对区域义务教育未来发展进行整体部署,制定科学发展规划,明确义务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发展任务和改革举措。特别要强化思政课教育,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思政课教育体系和“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育人格局。

二是围绕“六个下功夫”,改革和完善学校课程体系、教师培养体系、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及保障体系等。在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上我们不乏各种探索,也建立起相应的教育教学体系,但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在全面把握义务教育优质发展新内涵的基础上,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教育的根本问题,在课程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培养体系,并结合区域教育发展实际,在补齐短板、机制改革等方面着力,实现学有优教。

三是强化合力育人体系建设,重点要从机制建设上形成合力育人体系,强化各级政府和部门、社会和家庭等责任,构建多维度、多渠道参与的合力育人体系。

以问题为导向,注重调研并提出具体举措。《意见》围绕“五育”并举培养体系、课堂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关键领域改革及组织领导提出了系统举措。这些举措有些是过去反复强调但做的不到位的,有些是进一步强调和回归教育教学本质的,有些是创新性举措或新内涵的增加,但都有待于地方加以落实。对于过去反复强调做的不到位的问题,比如课堂教学改革、增强德育实效、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等,需要加强区域调研,充分摸清现状,找准存在问题,提出新的政策和解决路径,其中主要是构建相应的课程、精准的教学方式、师资建设以及相关的资源保障;对于进一步强调和回归教育本质的举措要加强规范性执行;对于一些创新性举措或新内涵的增加。如在德育领域,过去强调基本道德规范,《意见》在德育领域更加强调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要加强研究,丰富这些举措的内涵,做好课程开发、师资队伍、相关基地建设等保障工作。还要围绕创新性举措加强标准制定和开发相关指南,加强对优秀教学方式或教学案例典型的培育、推广。

着眼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注重制度创新。落实《意见》需要加强设计并制定方案和实施办法,通过项目实施加强对举措的落实,并加强监督和检查。落实的关键是要通过制度创新,围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完整的体制机制,包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教师管理机制以及教育“放管服”改革等。比如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家办学制度、校长职级制、教师绩效工资、教师培养制度等;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需要加强和完善基本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制度、作业辅导制度、改革激励机制等。这些制度许多地方已基本建立,但还存在与义务教育质量全面提升不相适应的弊端,需要加强创新落实和执行。只有不断实现制度创新,才可能推进义务教育更加优质、更加均衡。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教师报》2020年06月24日第15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