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治校方略

让教师发声 为教师赋能

作者:翁飞霞 发布时间:2020.01.17
中国教师报

在我国传统的学校管理中,“命令—服从”式曾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往往执行力较强,但创新力不足。在我任职的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淮河小学,为了培养更多“异想天开、脚踏实地”的学生,我们从激发教师内在生长动力发力,赋予教师能量,让他们带动学生发展。

重输入,也重输出

在管理中,执行是输入,创新是输出;自上而下是输入,自下而上是输出;统一思想是输入,各抒己见是输出。重输出,就是更加强调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愿发声,能发声;愿担责,能担责。

在校本教研中,除了聘请外来专家讲座,我们还自聘一批特殊“专家”,主角是每位教师。学校设立“我是专家日”,这一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某一项特长,以“专家”身份为全体教师带来一场特别报告,内容由教师自主选择。开放、信任、分享的学习氛围为教师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刚毕业的教师,给大家带来《抖音视频的技巧》,美术教师给大家带来《思维导图的梳理》……这样的平台不仅互相开阔视野,更让每一位教师感受自身的潜力。“输出”让教师获得自信,赋能让他们充满力量。

学校组建各类项目团队,打破领导下达任务的工作方式,让项目团队直接参与学校的活动。比如教师读书会,由普通教师作为项目成员大胆策划“新读书”,每个人输出智慧,引发许多创新:首先改变读书分享的话题,由单纯教育类话题走向全息生活化话题。改变组合方式,让教师根据自己喜欢的话题自由组合人员。改变读书呈现方式,由单一论坛方式走向个性演绎舞台。“新读书”项目策划方案实施后,激活了教师读书的热情,每一次读书充满了生机活力。一场场读书变成一场场惊喜!在自下而上的团队策划中,教师的积极性被点燃,不同的话题组成员各显智慧,一期比一期精彩。“新教研”“新读书”“新课堂”“新媒体”等各类项目团队活动也精彩纷呈。实践证明,我们只有营造了自由生长的生态,创新的成果才会涌现出来,更重要的是,教师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输入走向输出,活力无限。

要专业,也要跨界

学校要使教师得到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先发展他们自身的专业,但同时也要提倡和鼓励他们跨界。为此,学校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倡导教师跨界生长。鼓励教师在自己专业领域之外,从其他学科汲取精华,寻找专业之外的潜能。如英语教师吕军,虽然在英语领域表现不俗,但是要在众多优秀的英语教师中独树一帜还有差距。通过分析他的专业前景,同时看到他身上强大的组织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学校创造条件让他在综合实践领域进行一番尝试。几年后,这位英语教师成为综合实践领域的骨干教师,而原有的英语专业并未放弃,相反,跨界生长滋养了他更多的教学灵感,被认可后的自信赋予他更多从容。如今,他在教学领域小有名气。

当然,这样的跨界生长不是盲目的,学校会通过专业分析、课程展示、跨界教研,为教师提供可以跨界的平台和空间。一是通过专业分析,对教师作出客观发展判断,包含教师自我分析和学校对个体的分析,然后共同达成发展方向,时长3年1次,3年之后根据变化再做调整。二是通过教师开设选择性课程,展示除专业之外的其他特长,让大家全方位了解个人能力与才华。三是跨界教研,破解教师学习边界,每月开展一次跨学科的主题教研活动,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引领教师不断接触各类学科,拓宽教学领域。

显个体,更显团队

注重教师个体成长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教师持续发展的后盾必须有优秀团队的滋养,才能走得更远更好。学校既重视每个教师的个体成长,也重视团队的后续发展。

团队目标聚焦创新。在团队目标中,我们把“创新力”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放在首位,采用“1%创新点”思维,即团队在制定目标中必须展现出比其他人多出1%的创新思维之处。这个底线思维促进每个团队定期寻找工作领域的制高点,努力在细节上不断创新。同时,学校积极寻找个体之间的最大公约数,组成更具有针对性的多样化项目团队,比如专业成长方面按年龄和教学资历设立青梅、骨干、卓越三个项目团队;课程开发方面按学科和年级设立研发中心团队、年级项目团队;研修活动方面按兴趣专长设立新读书、新媒体等各种项目团队。通过这些项目化的团队建设,每一位教师在各种要素相互交织的团队里得到充分成长。

团队成员互补技能。例如在中秋节前夕,学校组建项目团队,成员包括各学科教师,如语文教师策划中秋文学赏析,美术教师策划学生中秋创意作品,音乐教师提供与中秋相关的音乐,信息技术教师制作播放中秋的相关影视……看起来一个简单的团队,做到了成员互补技能,效果令人惊喜。

团队评价综合视角。学校在校长激励奖里专门设立团队考核基金,用于奖励各类团队。每年学校根据“团队贡献大小”和“创新排行榜单”设立不同额度的团队考核基金,这笔基金具体由团队或项目负责人进行评价分配。首先,考评者发生变化,校级领导不再履行考评者的责任,改为由团队或项目负责人主评;其次,评价方式发生变化,增加过程性提升指标评定,改变“成败论英雄”的视角,教师可以通过幕后故事分享、提供过程性资料等方式充分展示努力“过程”;最后,评价周期发生变化,根据项目长短灵活进行周评、月评,增强评价时效。

近年来,学校教师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改变。赋能激发活力,教师在自主成长中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淮河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0年01月15日第13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