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人文同安成就精彩新教育

作者:本报记者 韩世文 发布时间:2018.12.05
中国教师报

古韵同安,鼓声震天。福建省厦门市同安一中体育馆上演了一场人文韵味的艺术演出,活泼可爱的幼儿舞蹈《阿嫲爱看戏》、同安特有的《南音》《车鼓弄》《宋江阵》等表演类演出……

场馆内灯火辉煌,场馆外也是异彩纷呈。同安的幼儿园孩子、中小学师生摆起“非遗”文化摊位——梧侣学校的“扎春花”、新辉小学的“农民画”、西柯中心小学的“捏面人”……

这是一场聚焦同安人文教育的大聚会,也是一场新教育实验学校成果的大展示。日前,来自国内外近700名教育专家、校长、教师云集同安,参加这场由新教育研究院主办,福建省关工委等承办,同安区教育局、同安一中协办的为期两天的2018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与会者在人文教育主题的深度碰撞之后,纷纷将目光聚焦同安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未来。

由朱永新教授发起的中国新教育实验,从18年前无名“山丘”的“草根热身”,发展成为今天全国32个省份参加的教育实验,4000多所学校、470多万名师生正携手行走在新教育实验的旅程中。

作为新教育每年一度的峰会,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为何选择同安呢?

“或许同安区的承办条件还无法与大城市相媲美,但同安区的教育却有着独特的人文内涵。”朱永新表示,这里既有全国领先的教育大数据平台和信息化应用,也有一直坚持晨诵午读暮省的传统书香;这里有滨海的现代化学校,也有山区小而美的校园;这里有大型丰富的人文教育活动,也有小巧精致、广泛持续的“活动即教育”探索。

面对农村人口多、外来人口多、学生基础薄弱的现实,同安区实行大德育观(活动即教育),围绕“抓基础、重建设、严管理、创特色、讲实效”的工作思路,大力拓展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95%、率先加入新教育实验的梧侣学校,如今不仅文化成绩突出,还实现了“千人食堂三无声”和“百亩校园无垃圾桶”,成为厦门教育文明建设的一个范本。

正是源于这样的历史文化与现实渊源,此次国际论坛在同安成功举办,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中国台湾的专家及新教育实验区、校的教育同人,通过学术报告、现场观摩和互动交流,围绕人文教育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读书有厚度,思考有深度;眼光有远度,胸怀有宽度……”“教是填压的传承,育是自发的创新……”《新论语》总撰稿人严介和在论坛上金句迭出,开启了专家学者论道人文教育的序幕。美国波士顿麻州大学教育领导学系主任严文蕃、美国社会学习理事会主席特里·谢里、奥克兰理工大学教授约翰·法特氏·伯内特等分别进行人文教育主题的研究性演说。

来自全国基层的新教育践行者,从自身的教育实践出发,畅谈新教育背景下的人文教育探索。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初级中学教师刘玉芳讲述师生之间“特别的爱”,安徽省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教师董艳向众人展示了乡村大地上栖居的诗意,山东省诸城市文化路小学教师王洪珍从儿童“诗性”教育的角度畅谈人文精神的传承……

无论是专家学者的思想引领,还是基层教育人丰富扎实的实践启迪,更有同安人文传承与创新探索,共同碰撞出新时代人文教育的“厦门共识”:《人文之火温暖幸福完整家园》,并在此次论坛最后阶段发布。

人文教育是一种整体性变革,不能只局限于某些学科的教育,更不能只是简单地增补一些课程,或强化一些课程的教育,其实质在于把人文精神贯穿于教育的始终,渗透于所有课程的教学之中。

“厦门共识”特别指出:“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儿童不论生在何处,不论性别,不论家庭背景,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一定充满求真的好奇和创新的勇气,充满人性关怀和审美情趣,这样的终身教育就是所有人幸福完整的生活过程。”

《中国教师报》2018年12月05日第15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