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一个都不能少”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462名失辍学生返学记
作者:覃 伟 练 琴 发布时间:2018.12.05
中国教师报

10月30日注定是一个让人难忘的日子。30名从广东、海南、上海等地回乡的覃塘区籍学生,在父母、原学校教师的陪伴下,兴高采烈地集中在贵港市民族职业技术学校注册上学,结束了辍学生活,开始了崭新的人生旅程。

“这是覃塘区控辍保学的又一新举措,也是践行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开拓创新控辍保学方式的具体行动。截至目前,覃塘区先后有462人重返课堂,占应返人数的88.3%。”覃塘区委常委、副区长、宣传部长殷崇勇话语中洋溢着自豪之情。

登门劝教:297名辍学生重返校园

位于广西贵港市西北部、拥有60万人口的覃塘区,是贵港市最大的壮族集聚区,经济文化发展滞后。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覃塘区认识到贫困家庭多数文化程度低,因此把消除义务教育阶段辍学作为持久扶贫攻坚的主攻方向。通过万余干部、教师4个月的拉网式逐户排查,至今年秋季开学前,全区共排查出小学、初中辍学生497人。在此基础上,覃塘区建立了辍学信息管理系统、控辍保学责任制度。

滕必安是覃塘三中秋季入学新生,见到他报名注册却没有来校上课,教师莫顶峰便上门家访。原来,他年幼时母亲离家出走,加上父亲贪杯难以自拔,导致赊账累堆,全家两口人只能寄居在伯伯家里。小学毕业后,父亲不让他读初中,求学心切的他从此视父亲如同路人,不与父亲说一句话,没有同桌吃过一餐饭。

莫顶峰彻夜难眠,当晚便联系在南宁、柳州、港南工作的3位大学同学,经过商量,他们决定每人每月资助100元伙食费给滕必安,直至大学毕业,并汇来了首月钱款。滕必安最终圆了读书梦。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通过家访动员、电话联系、进工厂劝导等方式,今年10月底覃塘区合计有297人辍学生返回了校园。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辍学生47人,返校率达88.7%。

免费读技校:30人辍学生喜上新校

据了解,辍学学生中有的已到广东等地打工三四年,教师磨破嘴皮,他们仍然油盐不进,不想也不愿意回到学校。

何不引导他们回来读技校,这样既满足学习一技之长的愿望,又不过早把他们推向社会?今年10月初,覃塘区与贵港市民族职业技术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开辟了控辍保学新路子。

现就读计算机专业的东龙镇籍学生韦冬梅笑容灿烂,她因家里有9个兄弟姐妹要上学,父母又年迈体衰,2014年小学毕业后就跟村中姐妹到广东东莞市的服装厂打工,由于文化水平低,活累且工资低,每天单调的流水线生活让她觉得难有出头之日。对于重新获得的学习机会,她备加珍视,也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韦冬梅生活轨迹的改变,只是众多辍学生的一个缩影。

“回得来,还要留得住。辍学生在返校后,先对他们进行为期3个月的短期培训,学费、伙食费由财政支出。然后根据他们的意愿,选择不同专业开始为期两年或三年的学习。学习期间,国家补助学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还有伙食费补助。”覃塘区教育局成教办负责人闭豪俊说。

上门送教:135人残疾生在家上学

有厌学情绪或父母不送上学的学生,通过做思想工作引导他们重返学校。但对于残疾学生,如何让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覃塘区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

覃塘区东龙镇罗马村的小潘像往常一样怀着期盼的心情,早早来到路口等候。当见到熟悉的身影,他的脸上笑开了花:“老师辛苦了!”

语文教师黄细连微笑着回应。两人边走边说,来到家中客厅便打开语文课本、练习本、小黑板等,先温习上节课的内容,接着再教授新的课程。

语文课结束,黄细连又教小潘唱起了欢快的儿歌。

歌声中,数学教师陆永华如期而至,只见他麻利地打开课本、教具,手把手教小潘简单的算术。

小潘一家4口有3人残疾,12岁的小潘是二级智障,生活不能自理,只能简单表达自己的想法。小潘的父亲虽然一直想满足孩子上学的心愿,但现实不允许。他本以为这个遗憾会一直持续下去,没想到政府为他聘请了“家庭教师”,孩子在家就可以上学了。

目前,像小潘这样有自己家庭教师的残疾学生有135人,他们在286名家庭教师的无私帮教下,在家圆了上学梦,告别了辍学的日子。“工作强度虽然比较大,但自己的付出可以让孩子们懂得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长大后能自立自强。我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再苦再累也值得。”黄细连如是说。

(作者单位分别系广西贵港市覃塘区委宣传部、覃塘区教育局)

《中国教师报》2018年12月05日第15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