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蕲春一中坐落于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建校86年来扎根县域教育沃土,传承“教授县”崇文重教基因,立足学情破解发展难题,形成特色办学模式,是当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蕲春一中坚持“文化立校、质量兴校、特色强校”办学理念,聚焦“质量提升”核心目标,创新管理机制、激活内生动力、强化机制保障,闯出逆势攀升的“县中突围”之路。
铸魂育人,构建全方位成长生态
蕲春一中深知育人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精神塑造与品格培育。学校以“铸魂育人”为核心,从文化引领、德育创新、协同育人等方面发力,构建覆盖学生成长全周期的育人生态,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中坚定信念,在实践中提升素养。
(一)文化铸魂,凝聚发展内生动力
蕲春一中始终以文化为引领,筑牢学校发展的精神根基。积极构建“质量至上、精益求精”的卓越文化,通过多元举措激发师生内驱力:党委书记每学期为全校师生讲授4次专题党课,传递办学理念与价值追求;每年开展“四有”好教师、“功勋教师”、“新时代好青年”等评选,牢固树立“以实绩说话”的导向。在此氛围下,教师主动发扬奉献精神,学生自觉践行追求卓越的学业态度,共同铸就“上下同欲、师生齐心”的校园文化生态。
校园文化孕育了一中人的“四特精神”—特别有情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钻研。行政干部率先垂范,全部承担主科教学,严格落实“四个包保”制度:每日全面巡查督导、蹲点学科与毕业班级指导教学、关爱1—2名特殊学生、培养1—2名青年教师,值日干部全天候深入教室、办公室、寝室巡查,以行动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二)德育为先,搭建全链条育人体系
构建系统化“大德育”体系。德育课程覆盖高中三年,围绕理想信念、文明礼仪、法纪安全、励志教育等10大专题,每学期设置10节专题精品班会课,依托“政教读报”“心情工作室”“周末讲堂”等载体实现常态化渗透。“周末讲堂”坚持10年不间断,累计播放《厉害了我的国》、“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大国工匠纪录片等300余场,让卓越文化融入学生思想。
打造系列品牌德育活动。“50华里远足”连续举办12载,师生徒步穿梭城乡,在7小时行程中感受家乡变迁;定期组织学生赴清华、北大研学,邀请院士校友、高校教授开展科普励志讲座,以榜样力量点燃奋斗热情。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家校社协同。坚持对特殊学生实行“四级帮扶”,开展大谈心、大家访活动;每学期举办4期班主任沙龙、2期家校论坛,邀请家长共探育人难题;家委会成员每月“陪餐监督”,守护学生饮食安全;“防欺凌”宣教、模拟法庭、心理剧排演等活动吸引省级媒体直播,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德育。
强基固本,夯实高质量教学根基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尤其对于县域高中而言,守牢质量才能赢得学校发展主动权。蕲春一中直面优质师资和生源流失、教学资源有限等痛点,从师资建设、教研创新、课堂优化三方面突破,精细教学每个环节,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一)教师为本,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
针对县域教师流失问题,学校以“引育并举、定制培养、多元激励”建好师资队伍。近三年招录67名青年教师,为他们配备“骨干导师”,以“每周听课评课、每月座谈交流、每学期公开课打磨”的“传帮带”模式加速成长。要求35岁以下教师与学生同步考试,每月开展“做高考题、说高考题”活动,“把讲台当舞台,把考场当战场”,提升教师对高考命题的把握精度。
在激励保障上,学校推行“竞争性机制”,开展“优秀职工”“三八红旗手”“高考功勋教师”“教坛常青树”等10余项评选,让不同年龄、不同岗位教师皆能“出彩”;绩效工资向一线教师倾斜,党委班子成员绩效位列一线教师之后,树立“领导带头、教师优先”导向。打造1200平方米“教工之家”,内设健身设施,组织瑜伽、广场舞培训,丰富教师业余生活。这些举措有效缓解了教师流失问题,近三年67名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入职,其中21人来自非黄冈籍地区,人才“回流”趋势凸显。
(二)教研强基,提升高效能课堂质量
学校以教研为支撑、课堂为核心,构建高质量教学体系。面对新高考,打造“双翼驱动”机制:借集体备课、学科沙龙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推行“学科教研日”,每周“一课多研”,9门学科每学期打磨60余节精品课;“蕲春一中讲坛”每周开讲,学科带头人分享心得、骨干教师展示创新方法,推动先进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
教学管理上实行“校领导蹲组包班制”,每名副校长蹲点一个年级组、包一个高三班级,全程参与教学教研。校党委书记翁连生连续深入高三英语组蹲点“改薄”,与教师共同听课、审题、反思,助力英语学科教学质量跃升。
依据学科特点构建“学为中心”课堂模式,促进课堂效率与学生核心素养“双提升”。语文、英语学科打造“情景式课堂”,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数理学科推行“启发式课堂”,以问题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文综学科开展“探究式课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政治组“议题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获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保驾护航,完善现代化治理体系
科学高效的治理体系是县域高中稳定发展的关键。蕲春一中从机制创新、党建引领、服务优化等方面发力,打破传统管理壁垒,构建权责清、运转顺、有活力的现代化治理格局,为学校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提供坚强保障。
(一)机制创新,激活办学内生活力
学校以机制创新释放办学活力。推行“业绩优先、名师至上”评价激励机制,将教学业绩、教研成果、师德表现纳入考核内容,与评职评模、绩效工资直接挂钩,强化正向激励;教代会每年修订《人事管理制度》《教师评职评模量化方案》《绩效工资发放方案》等,确保考核评价“有规可依、有据可循”。
在管理服务上,要求所有干部带主课、蹲年级、包班级、育青年,全程参与教学管理;定期举办如“重温教育初心”“我的教育故事”等活动,提升教师政治素养与业务能力。推行“温情服务”,食堂坚持“零利润”运营,每月为学生提供一次免费午餐,重要节日及高考期间免费就餐;开展教职工趣味运动会、青年教师户外团建、教师家属茶话会等活动,以“严管+温情”增强师生归属感。
(二)党建引领,夯实清廉治理根基
学校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筑牢政治保障。校党委打造“五不型”领导班子,要求做到廉洁自律、务实担当。书记校长办公室设置在教学楼一层,随时响应师生需求,以务实行动赢得师生信任。
实施“党建+”工程,推动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结合。“党建+安全”,全体党员干部每人结对帮扶1名特殊学生,做到每周谈话、每月共餐、每学期送礼物与家访各一次;“党建+教科研”,实行“项目负责制”,要求每名党员干部负责一项教学教研或德育课题;“党建+队伍建设”,实施支部量化考核与党员评议,建立师德档案,对违规违纪“零容忍”。
坚持“教代会最高决策”原则,每年暑期教代会制定、修改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干部评价突出“实绩说话”,将“德能勤绩廉”量化评分,提高“工作实绩”占比,降低“民主测评”权重。
蕲春一中的“县中振兴”之路离不开三个核心:一是德育为根本,激活学生内驱力才能推动教学质量自然提升;二是教师为关键,通过定制化培养、多元化平台、竞争性机制,打造“爱教乐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三是协同为保障,学校教研协作、家校社协同与党委、政府支持形成合力,为县域高中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翁连生系湖北省蕲春县第一高级中学党委书记,张志斌系湖北省蕲春县第一高级中学办公室主任)
《人民教育》2025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