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高中教育,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全社会普遍关注、人民群众极为关切的一件大事。县域普通高中(简称“县中”)作为县域基础教育的“龙头”,既承担着为广大学子提供更好教育的机会,更寄托了人民对美好未来的热切期盼。
近年来,甘肃省发扬“卓苦为刃、筑教为先”的教育精神,以提升县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目标,把办优办强普通高中作为夯实基础教育基点的第一工程,精准发力,统筹协调省、市、县三级力量,集中分配人、财、物三大资源,系统化推进县中振兴工程,基本形成顺应发展大势、契合人民期盼、体现功能定位、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格局。
立足结构布局,重塑县中发展生态
县中是县域基础教育的战略支点,承载着乡村振兴的教育希望。办好县中对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带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和人才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甘肃省提前谋划,建立机制,深化改革,形成县中教育良好发展生态。
先行先试,超前谋划实施县中振兴工程。紧贴地域跨度大、教育城镇化差异大、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甘肃现状,甘肃省精准把握教育发展大势,作出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将“强县中”纳入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率先在全国实施县中振兴工程,用3—5年时间支持全省每县至少办好一所优质高中。同步建立“省级统筹、市级指导、县级主体实施”工作机制,形成“政策牵引、资源聚合、内涵发展”的工作路径。
夯实基础,健全以能力提升为重点的发展机制。甘肃省主动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和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学龄人口峰谷变化,统筹调整县中布局和资源供给,推动形成“高中以县城为主、实行寄宿制封闭式管理”的办学模式、“市县结合”的管理机制,以“市域为单位”统筹调配高中教育资源。紧盯改善办学条件、建强师资队伍、提升智慧教育水平、提升校长能力、提高办学品质、强化教研支持、严格招生管理等7大指标,“一县一案”“一校一策”实施“强县中”项目。省教育厅多次召开片区推进会,深入相关县区和学校调研指导。开展年终县级自评、市级复评、省级抽查验收,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县中振兴行稳致远。
深化改革,加力推动育人方式新变革。坚守“人民期盼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就办什么样的教育”的宗旨,全省加力推动中考改革试点,着力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2024年,酒泉市和嘉峪关市、金昌市分别作为国家级和省级改革试点,实现了普通高中“应上尽上”,全省普通高中升学率达77%,2025年达78.67%,比2020年提高18.54个百分点。40所县中招生人数比上年增加7500名,更多优秀初中毕业生选择留在本地就读,县域群众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同步实施省域内“高职托管中职”办精办强中职学校,有效缓解了“中考内卷”和社会焦虑,形成人才多元分类发展的体系。严格落实普通高中属地招生政策促进县中优质均衡发展,严禁优质普通高中跨区域招生、“掐尖招生”行为,彻底扭转县中生源流失现象。
着眼扩优提质,增强优质资源供给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基石。普通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关键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发挥着人才培养的“中坚”功能。甘肃省在连续实施普通高中攻坚计划等项目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水平师资、可持续资金、可共享资源一体发力,促进整体提质。
单列经费增强发展实力。甘肃省委、省政府把振兴县中摆在为民办实事项目之首,建立省级单列专项精准支持的经费保障体系,每年每校投入2000万元,至少支持20所县中扩优提质,全方位提升县中办学水平,带动区域教育整体提质。近5年来,统筹投入专项资金30.97亿元,集中财力支持县中由“薄弱”走向“优质”。2024年以来,统筹投入中央和省级资金近8.06亿元,专项支持40所县中整体提升。新建改扩建校舍28万平方米、增设运动场地13万平方米、配备教学和信息化设备3万台/套、购置图书16万余册、新增学位1万个,奠定了以质图强、振兴县中的坚实基础。
建强队伍夯实发展根本。甘肃省创新实施新时代陇原教师培育“四名”工程,为县中精准培育名校长、名班主任、名师、名信息化引领导师68人,专家型校长治校、教育家型校长办学的格局初步形成。近5年来,全省补充近2600名高中教师,其中国家公费师范生1407名、省级公费师范生400名,有效解决了县中教师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问题。2024年,20所县中引进骨干教师285名,增幅86%;新培养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名师、名班主任180人,增幅23.1%,持续建强队伍夯实县中发展根基。将省级示范性高中、特色高中高级岗位比例分别提高到30%和27%,教师职业获得感明显增强,吸引优秀人才在高中长期任教的机制更加完善。
整合资源促进一体发展。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紧贴甘肃省东西地域跨度大、教育城镇化差异大、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立足省市县情和教情,着眼“县中强、县域兴”发展目标,甘肃省大力促进县域普通高中整体性提升,分“三大片区”(河西地区、陇中东南地区、民族地区)推进县中振兴,促进“三大片区”走实走好特色化强县中发展之路。围绕落实“强省会”战略,厅市共建5个高中教育集团,实现优质资源倍增,示范引领带动全省组建62个高中教育集团、覆盖161所高中,72所省级示范高中结对帮扶136所县中,支持西北师大附中、兰州一中等优质高中成立“网校”辐射优质资源,形成以优带弱、整体提质新模式。
紧盯内涵提升,打造县中振兴甘肃模式
教育底蕴,蕴在内涵。面对河西、陇中东南、民族地区“三大片区”普通高中发展水平不均衡、多样化发展不充分的实际情况,甘肃省聚焦内涵提升,用改革的思维、科学的理念、共赢的意识,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开辟教育质量提升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动能。
教研支撑,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多年来,全国基础教育领域普遍存在教学与教研融合不够、教研支撑力不强的问题,我省尤为突出。甘肃省坚持问题导向,牢牢把握“基础教育领域最具中国特色优良传统和独特经验的教研制度”这一关键点,创新实施教研改革“六大行动”(教研机构达标、教研队伍提质、千校万师赛课、学科教研基地建设、教研视导评估、校本教研提质),分片区建成10个高中学科教研基地,构建起集课程指导、学科教研、质量监测、资源建设、课题研究于一体的省市县校四级教研体系。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及“千校万师”赛课活动,形成教研与教学融合融汇、相辅相长的新生态,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24年,20所县中教师集体备课人次增幅14.5%,在线研修人次增幅19.4%,课题立项和市级以上论文发表数量分别增加48.6%、20%,高考本科上线率平均比上年提升9.2个百分点。
数字赋能,课堂效率不断提升。甘肃省以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助推教育现代化实验区建设为引领,大力促进“一网一中心一平台”建设,实现省市县校四级联通。全面推进全域全员全流程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注册师生900多万人次、访问量超过两亿人次,县中教师应用率超95%、学生参与率达100%,数字教育在县中实现从“选修课”到“必修课”的转变。全省高中学校深入开展“三个课堂”应用,实现了数字教育从“选修课”到“必修课”的转变,数字化“变轨超车”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已经形成。实践证明,数字化应用是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教学质量差异大等问题的最有效途径。“陇南蝶变”“酒泉云平台”“云上师大附中”“苏甘线上教研”等典型案例充分证明数字赋能促进了县中发展模式变革。
省际合作,教育内涵持续提升。针对名优高中数量少、影响力不强,“三新”教育理念相对滞后等短板弱项,甘肃省推动各地强化“横向思维”和“比较意识”,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成功经验做法,走合作共建发展之路。与江苏省携手搭建“1+1+N”高中发展新模式。第一个“1”为两省教育行政部门构建的服务高中高质量发展共同体;第二个“1”为两省各10所高中搭建县校交流平台;“N”则为两省构建的以高中共建为基点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平台。双方开展教研活动200余次、研发示范课200余节、参与教师20余万人次,走出一条“如意甘肃”与“水韵江苏”合作共促高中发展之路,为全国创出部省联动、省际合作,同题共答、双向促进的范式。
县中振兴工程已经成为一场汇聚力量、凝聚智慧的深化教育改革行动。甘肃省将从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出发,科学谋划县中振兴的主攻方向,以质图强、全面振兴,发挥好带动区域基础教育整体提升的作用。
一是着眼“未来”统筹谋划。把县中振兴作为推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在“十五五”教育事业规划中重点部署,在政策保障、资金安排、项目设计上优先支持,分阶段、按年度明确目标清单、责任清单,全力以赴把“强县中”项目打造成示范工程、惠民工程、品质工程,真正实现以优质普通高中引领带动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是着眼“大局”一体推进。聚焦“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新期盼”,加快构建“顺应发展大势、契合人民期盼、体现功能定位、彰显区域特色”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结合普通高中扩大招生和学龄人口峰谷变化趋势,超前调整优化区域高中学校布局,确保区域内小学、初中、高中布局科学、结构合理、有效衔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诉求。
三是着眼“强师”协同打造。围绕教育改革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创新,加快补齐教师队伍短板,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强化高素质教师培养供给,全面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建立以职级制为核心的中小学校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专家型校长治校、教育家型校长办学,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完善引入优质师资的政策,打好用优质教师支撑县中振兴的“人才牌”。
四是着眼“育人”提升质量。紧扣高考综合改革、育人方式改革、选才评价改革的新趋势新要求,推动区域内普通高中优质多样特色化发展,整体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全面落实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加快推进数字化赋能高中教育教学评价,充分调动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甘肃省教育厅)
《人民教育》2025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