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蹲下来和孩子沟通的同时,也请教师站起来敢于担当

作者:鞠永东 发布时间:2025.10.21
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

由于我从事教育督导工作,接触并了解到不少一线教师的思想和工作状态。

早些年,我们提倡“蹲”下来跟孩子沟通交流,这实质上也是在倡导一种教育态度的转变,要求教师不要一味地俯视学生,要从学生的水平、观念、状态和特点出发想问题、做教学设计,尽量理解学生,倾听学生,努力让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更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能与学生的“经验世界”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当然,“蹲”下来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教育不必太急,步子慢下来,身子弯下来,与孩子并肩走一段。

毋庸置疑,在强调“师道尊严”、竭力追求“分数至上”的年代,尤其是对一些过于急功近利、在教学实践中忽视生本规律的教师而言,“蹲”下来的教育理念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一些教师依据“蹲”下来的理念,改变日常教育教学的样态,重构学生与课程的关系,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当前还会有一些教师依然很强势,居高临下的态度使他们很难与学生同频共振,但我们还需要警惕另一种极端的倾向:近年来一些教师出现了貌似“蹲”下来的姿态,却是一种假象,实则可能是一种缺乏教育主见、失去教育原则、没有担当的表现,甚至还有一些职业自卑在里面。一些教师会对学生的任何行为听之任之,只要不影响自己的正常教学,就对学生不管不问;一些教师在日常教育中一味采取“夸”与“哄”的态度,对学生的问题,或闭口不言,或遮盖掩饰,或口是心非;还有一些教师,看到某些学校发生的师生之间的极端个案,就不再敢于坚守教育原则,只做好好先生,对于学生的违纪行为甚至严重的道德问题,也只是抹稀泥,不会表明自己的态度,更不敢使用严肃的批评、惩戒手段。我还多次看到,在学生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有必要与其家长进行沟通时,有些教师还产生了职业焦虑,甚至流露出些许“职业自卑”,戏称要“趴”下来做老师,等等。在日常的教育环节中,某些教育者的职责和担当被悄悄地矮化、弱化了,这也是一种堪忧的倾向,尤其是一部分年轻教师,他们在教学任务之外对学生的管教工作,往往抱着一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

尽管《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已经发布近五年了,而且肯定了恰当、正当的教育管教和教育惩戒的必要性,并对教师的教育惩戒行为作出了规定,是教师依法行使惩戒权的一个保障;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这些文件都给教师正当行使管教权、惩戒权撑了腰,相较以往在政策上对教师的管教权有了更多的支持和规范。但个人观察,这些年敢于积极管教孩子的教师反而越来越少了。前段时间,《中国青年报》对1334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也印证了笔者的这种观察,51.1%的受访者表示,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敢惩戒学生的情况比较普遍。在这个调查中,81%的受访者是中小学生家长。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家长和社会对教师管教孩子的态度问题。还是《中国青年报》的这份调查,一方面,如果孩子违反了校纪校规,73.6%的受访者支持教师及时进行适当惩戒。而矛盾的是,另一方面又有51.8%的受访者认为,家长对包括惩戒在内的各种正常管教非常排斥,是阻碍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针对教师投诉最多的往往都是家长不认同教师对自己孩子的管教或处理,这样的投诉很多都不是教师的错,比如对于学生之间冲突的处理,常会有家长认为教师处理得不公平。其实,其中很多家长都带着对自己孩子的偏袒之情,教师纵然知道这样的投诉错不在自己,也不能释然,因为这样一次投诉会给教师带来无尽的麻烦,让教师耗费很多精力,作为一名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师,以后就会非常忌惮批评学生这件事,慢慢就变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人。对一位教师的投诉也会造成对周围其他教师的寒蝉效应,特别是那些不懂教育规律也不愿学习教育规律的家长、道理讲不通的家长,他们往往会把事情闹大,这会打击很多教师管教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这时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不能明确地站出来为教师做主,不能从事实和情理出发,而是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只一味地安抚家长,便会让教师更寒心。

其次就是现在某些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弱,批评不得,一些极端案例让教师很怕批评学生,一句话说出来,不知道学生的内心会怎么想,重了还是轻了,无从判断。今天的孩子相较以往的确是有变化的,从笔者的主观感受看,今天的多数孩子都很通情达理,也更善良,更懂礼貌,但比二三十年前的孩子心理更脆弱一些,或者说自尊心更强一些,批评起来的确要多加小心。

再次就是教师要让自己站起来,不要趴下。一个人如果不坚定,内心没有一套完整的信念,自己也不信自己所讲的道理,那么他遇到事情就会慌张甚至自卑,就会怕事。作为教师,一定要有原则有信念,有善恶观,有责任心,要堂堂正正。同时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要通过读书和实践总结形成一套能应对多数教育情况的经验,拥有与学生、家长、同事和谐相处的能力,这种相处能力应该包括指出学生错误,并能够让学生接受、改正的方法。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有一种职业自信,可以站立着做教师。

前两个问题,一个是家长的态度问题,一个是学生的承受能力问题,看似都是教师以外的问题,但教师如果有坚定的信仰,能堂堂正正地站立,有可行的教育理念和较丰富的经验,多数情况都是能处理好的。

两个问题的核心还在第二个问题,其关键就是让学生接受你的批评,之后能够改正,学生心服口服了,家长那边的问题往往也不会很大。

是否能够让学生接受批评,还是要看教师平常是否真的“蹲”下来过,如果你真的很了解你的学生,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你就能设身处地思考他们犯错的动机,或许你就能找到与他们顺利沟通的方式。当然,你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坚持正确道德观,这是不能妥协的,只是沟通的方式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独立性:你可以尝试让孩子自己找到处理问题、挽回损失、弥补过错的方法,甚至可以让他们自己确定自我惩戒的方法;孩子过于激动的时刻,你要做的不是斥责,也不是妥协,而是要先与之共情,然后积极寻求暂停,把事件的解决、责任的区分、错误的反思这些问题留到冷静之后;批评跟表扬一样,都是一种对人的评价,对评价的要求就是客观、全面,因此你一定要把批评的范围紧紧地局限在错处,不涉及整体的人格和能力,甚至批评也可以带着客观表扬,要知道批评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错、改错,而不是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也不是要全面打压他们,让他们难受、委屈;每个孩子的自尊心都不同,你非常了解你的学生,你也一定知道,对于当前这个孩子,把话说到什么程度就够了……

最后还要谈的一点是,育人问题并不只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首先,学校要为教师撑腰,正确的管教和惩戒一定要旗帜鲜明地给予支持,也要帮助教师做好协调工作。其次,很多学校每个班都有三四十个孩子,要让班主任一个人细致地照顾到每个孩子的内心是不现实的,要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育人的队伍中来,能做到全员育人,也将是孩子们的幸事。

鞠永东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教育局)

《人民教育》2025年第18期,原文题目为《做敢担事的教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