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上下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之时,特别是在第四十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回信,充分肯定了特岗教师积极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的情怀和担当,并提出殷切希望。这既是对118万特岗教师的关怀,也是对所有乡村教师的关心,更是对支撑基础教育基点的全体中小学教师的关爱。
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根基,要办强办优基础教育、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必须建强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有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就有什么样的基础教育。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必须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不断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和水平,切实加强和优化教师资源统筹配置,推动学校优秀领导和骨干教师在区域内统筹调配。
边远艰苦地区吸引、留住、用好优秀教师是世界级难题。中国政府为了有效解决这一世界难题,进行了一系列政策创新,推出“公费师范生计划”“优师计划”“硕师计划”“银龄计划”“特岗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特岗计划”就是乡村教师资源补充政策的典型之一。总体来看,特岗计划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第一,精准补充。特岗计划在地域面向、学科面向和补充人数上全面精准施策,重点向原“三区三州”、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民族地区倾斜;优先招聘道德与法治、体育与健康、外语、科学、劳动、艺术、信息科技、心理健康、特殊教育等紧缺薄弱学科的教师;近两年招聘约2万—4万人,在教育脱贫攻坚等关键时期,每年招聘8万—10万人左右。这些针对性的举措有效缓解决中西部优秀教师短缺问题。
第二,精准保障。中西部农村地区学校地处偏远、布局分散、规模不大,很多乡村学校较难补充数量充足的优秀教师。“特岗计划”虽然要求各招聘省份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招聘特设岗位教师”,但在3年聘期内的工资性支出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付,地方政府只负责高于国家标准的工资性支出,特别是地方性补贴、必要的交通补助、体检费和符合地方规定的社保待遇费用,以及特设岗位教师岗前集中培训和招聘的相关工作等费用,减轻了地方财政压力。对于“考核合格且愿意留任”的特岗教师,聘期结束后纳入地方正式编制和地方财政统发工资范围,这样就保障了乡村教师的补充质量。
第三,精准管理。在特岗教师的学科结构、岗位设置、学校配置、资格审查、考试考核、培训发展、跟踪服务上形成了一整套管理服务体系,确保优秀特岗教师“来得了、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目前,一些地方特岗教师不仅长期扎根乡村,而且干出了骄人的业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未来,中小学教师要继续深化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作用,持续涵养师德师风,提升数字素养,努力提高教书育人本领。国家也要持续加强教师待遇保障,落实好尊师惠师利师政策,努力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作者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