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我所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作者:柴卓尔 发布时间:2025.10.14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边疆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展示国家形象和人民生活的窗口,是确保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读懂广袤的边疆,才能读懂辽阔的中国。正是带着这样的目标,我加入了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大国边疆”育人工程实践团。在实践过程中,我欣赏了边疆的壮丽山河、感受了边疆的风土人情、见证了边疆的繁荣发展……在这趟收获满满的实践旅途中,一个声音在我心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定:我所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初见:民族相融,山河相续

山一脉绵延,逐渐高耸;河一泻奔涌,直溯源头;路一直接续,开始颠簸……我们就这样来到了喀什。

这是我对于边疆的最初认知:这里是中国。纵使自然风貌、建筑、服饰特色鲜明,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中国的痕迹,有着与内地别无二致的欢快、稳定、融洽、祥和。不论山的那边是哪个国度,这里是一片各民族交融的岁月静好、歌舞升平。

落日的余晖穿过高低错落的老房子,柔和地洒进花窗,为新鲜出炉的馕镀上一层金色。抓饭锅底汪着的油映出几顶绚丽多彩的花帽,炫技的维吾尔族青年将酸奶刨冰高高地抛向空中……这是我们在喀什市区看到的景象。

喀什市区的欢乐祥和还在眼前,我们已启程前往边境县叶城县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叶城县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西藏自治区的交界处,是承载中华儿女开拓精神与家国情怀的“昆仑第一城”。无数旅者驶过零公里的地标,沙尘弥漫的大路蜿蜒向前,不时的颠簸摇醒昏昏欲睡的乘客,窗外是绵延的沙丘和成排笔直的白杨。旌旗在风沙中飘舞,排列整齐的石阵诉说着远古的传说,中央一块巨石上写着“昆仑”二字,再向前走就是谜一样的“不灭的悬崖”。纪念馆内、烈士墓前,镌刻的名字或长或短,黄菊花在风中颤抖,各族师生的入党誓词萦绕在我们耳边……

塔什库尔干县是“帕米尔高原上的雄鹰”,历代塔吉克族人在这个边境重镇义务守边,报效祖国。飞鸟掠过石头垒起的城墙,白马奔跑在开阔的湿地草甸,湖水映出沙山与白云,远方的雪山与冰川在云层中时隐时现。雪山融水奔流而下,一边是草甸一边是沟壑纵横的高山,山的那边是某个中亚国度。海拔一路走高,氧气罐在背包里叮当作响,边防战士守卫着屹立的国门,岗楼上的红旗在风雪中飘扬……

真正身处边疆的时候,我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深深感受到:在中国的边疆,各民族在不断融合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凝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

深入:百姓安居,军民坚守

与当地居民最亲密的一次接触是在阿克塔什镇。这个易地搬迁小镇中生活着多个民族的居民,这里就像内地乡镇一样有着自己的产业,过着自己的生活。

过去,这些村民住简陋的老房子,冬天为了节省炉火只能全家挤在一间小屋里,孩子上学要经过一座摇摇欲坠的吊桥,稍有不慎就会跌入身下的湍急水流。地处昆仑山脚下的柯克亚乡和棋盘乡,自然灾害频发,交通不便,就医就业都十分困难。为了让这里近3000户人口过上好日子,自治区政府采取易地搬迁的措施,在2019年正式批准设立阿克塔什镇,并对镇上的住房、学校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

如今的阿克塔什镇是一派繁荣的光景。小镇的道路规划整齐,主干道两边是新盖的小楼,室外的楼梯上一盆盆绿植肆意生长。小孩子在路边追逐打闹,小姑娘的裙摆上开着一朵朵花。

我们走进镇里的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正在热火朝天地干活,一面“巾帼先锋岗”的锦旗在微风中飘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易地搬迁不仅要“搬得出”,还要“稳得住”。阿克塔什镇制衣、制鞋的工厂解决了绝大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保证了他们搬迁之后能有所依、有所养。讲解员姐姐是大学刚毕业的本地人,计划在叶城县政府工作,她说她想让自己的家乡变得更好。谈起阿克塔什镇这些年的变化与发展,她的眼睛里有星星在闪烁。从她的身上,我感受到当地人对生养他们的土地的坚守,对家乡日益繁荣的期待。而学成之后建设祖国也正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之所向和赤子热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想与追求。

村书记向我们讲起他在搬迁工作中印象最深刻的事,他说:“印象最深的是妇女的变化。”原本深居大山的妇女大多在家操持家务,不会外出工作。而搬迁到镇上以后,因为交通的便利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她们学会了使用缝纫机,获得了工作机会,很多人也掌握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她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生活越来越有希望。“你能从她们的眼睛里看到变化,一种对新世界的向往与热爱”,村书记的脸上也洋溢着笑容。

随后我们走进一位哈萨克族村民的家中进行访谈。一个小妹妹在屋外玩耍,交谈之间,我惊讶于她的普通话之流利标准,几乎和我们别无二致。如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力度越来越大,新疆的青壮年几乎全部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孩子们的普通话水平更是比肩内地同龄儿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全民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爱国情怀在踏上边境与边防连的那一刻愈发澎湃,处处飘扬的五星红旗标志着这里是中国。到塔县的第一晚,我们聆听龙吉克老师讲述家中四代义务守边员的故事。龙老师说,塔吉克民族是爱国守边的民族,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每一个塔吉克族人都是守边员。他回忆起小时候爷爷说过的话,“我们只知道两件事:第一,我们是中国人。第二,我们放牧的草场是中国的领土”。那是80年前,中国正处在战争的深渊,全体中华儿女一致团结抗日,无数个像龙老师的爷爷一样的塔吉克人自发用生命在祖国西线筑起钢铁长城,全力维护着新疆一线的祖国边界。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蒲犁县(塔什库尔干县旧称),将红旗插在了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人得到解放,体会到了深切的幸福感、安全感、荣誉感。而“永远跟着共产党,爱国守边一辈子”的祖训也从此代代相传,成为塔吉克族人世代坚守的最高信仰。

解放初期,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还有限,边境地区仍有遗留特务频繁活动。他们给当地牧民派发护照,企图逐步蚕食我国领土,但被塔吉克族牧民严词拒绝,他们始终坚持自己是中国人。在解放军进驻帕米尔高原过程中,面临地形陌生、人手短缺、物资告急三大困难,是塔吉克族人民挺身而出担任向导,在边境县立下石碑,为边防稳定打下坚实基础。1951年,龙吉克老师的父亲入伍,组织安排他进入中央民族大学学习,回乡后的他着军装、佩红花,作为第二代守边员毅然踏上边境线崎岖的山路。高中毕业后,龙吉克老师听从内心的选择,沿袭了家中传承两代的当兵的光荣传统,此后近四十载为国奉献,坚守帕米尔高原的边关重镇。薪火相传,龙吉克老师的两个儿子也毅然走入军营,接过守边护边的接力棒。

当车子艰难行驶在龙吉克老师每次守边的崎岖山路上,我才真正体会到那种震撼和惊险。道路两侧是绵延起伏的群山,天山雪水融化后奔涌而下,形成蜿蜒的急流,润绿了草甸,养肥了牛羊。山路曲折,有很多个急弯,天空飘着小雨,仅仅是坐在车上都会感到心惊胆战。虽然这里的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但对维护国家和谐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点对于陆上边境线绵延约2.2万千米、陆地上与14个国家接壤的中国尤为重要。幸运的是,中华儿女甘愿为保卫祖国的领土无私奉献。藏族姐妹卓嘎、央宗坚持义务巡边,她们说“河的源头是远方,心之所向是祖国”;守边英雄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守边护国,他说“没有祖国的领土,哪有我们的牛羊”;龙吉克老师一家四代坚定信仰,“永远跟着共产党,爱国守边一辈子”的祖训镌刻在岩石上历久弥坚。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中国注定是一条崛起于东方的巨龙,因为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时刻谨记对祖国的信仰,都时刻准备着为自己的祖国奉献生命,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所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回想:血脉相连,命运与共

离开塔县的路上我偶然看向窗外,苍茫的山野间,一面五星红旗正迎风招展。

调研的过程中我常常在想,是什么让边疆人民如此无怨无悔地爱国爱党,为国守边?是什么让中国能够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这般辽阔的领土,这般多样的地形,这般丰富的民族,换作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府来管理能否取得这样的成功?

调研结束后,我找到了答案。我在无数个悬挂着“广州援建”“上海援建”“深圳援建”……的建筑物中找到了答案;我在波斯特班迪尔村村民住房墙壁上的彩绘中找到了答案;我在红其拉甫边防检查站的“别墅式”营房和绿植氧吧中找到了答案;我在阿克塔什镇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易地搬迁房和工厂流水线中找到了答案;我在兵团农三师叶城二牧场成片的果树和扇动翅膀的芦花鸡群中找到了答案;我在乡镇领导谈及国家政策扶持时脸上荡漾的笑意中找到了答案;我在村书记诉说村中妇女思想转变时兴奋的语调中找到了答案;我在脱贫户窗明几净、装修整洁的家中找到了答案;我在塔吉克族人民欢快的歌舞中找到了答案;我在哈萨克族小妹妹眼睛里闪烁的星光中找到了答案……

通过实践,我亲身体会到了中国的边疆与内地是紧紧融合在一起,不可被分割的。这种整体性意味着美美与共的繁荣昌盛、长治久安。边疆与内地统一于祖国怀抱,各族人民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了团结奋斗的命运共同体。“西部计划”、对口支援等方式让边疆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奔向更美好的生活。

我们有勇气,也有底气,因为我们所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2022级本科生、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大国边疆”育人工程实践团成员)

责任编辑:单笑斐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