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我国国门学校建设的规模特征、发展现状及优化路径

作者:王志燕 王颖颖 吴霓 发布时间:2025.10.14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摘要:国门学校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内容之一,作为兼具教育属性与国家战略功能的特殊教育载体,既是展示国家教育发展水平与文化软实力的“国家名片”,同时承担“守国门”的重要职能。从政策演进逻辑来看,国门学校建设嵌入国家边境治理与教育发展的宏观战略框架之内,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沿陆地边境线延伸的格局;在结构形态上以基础教育为主体、中等职业教育逐步扩容的层级结构。面向未来国门学校的发展,需进一步完善动态资源供给机制,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利用数字赋能,破解边境地区国门学校质量提升瓶颈,实现国门学校教育功能与国家战略职能的协同增效。

关键词:国门学校;教育功能;国家战略;数字赋能

早在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的《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实施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国门学校建设工程”。这是国门学校建设正式纳入国家政策视野,成为兴边富民行动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举措。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提出“在边境县(团场)建设100所‘国门学校’”。2025年4月,中央周边工作会议举行,提出倡导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同周边国家深化全方位合作、加强各领域交流,共同维护和平稳定。这一会议精神为边境地区发展提供了宏观战略指引,也推动了国门学校的功能拓展,使国门学校不仅成为边疆教育服务的供给主体,更成为服务周边合作、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2025年7月,教育部召开边境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工作推进会,调研考察边境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情况,交流研讨提升边境地区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因地制宜办好“国门学校”的政策措施和方法路径。国门学校建设从国家顶层设计向地方具体实践转化的深化,体现了政策实施层面从 “规划部署”到“路径探索”的推进逻辑,进一步强化了国门学校在边疆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国家周边战略落地中的衔接作用。

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各边境地区的省、自治区积极落实,形成政策响应的协同机制。广西壮族自治区2022年印发《边境地区教育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重点加强80所国门学校建设,力争2026年实现边境8县(市、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内蒙古自治区2023年争取中央教育特殊补助资金4047万元用于国门学校建设,共支持包头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等9个盟市20个边境旗县近80个国门学校建设;[1]云南省遴选出50所示范性国门学校进行重点打造,推动国门学校建设从国家战略向区域实践转化。作为边境地区教育发展的核心枢纽,国门学校的建设直接服务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国家目标;同时,依托其在边境社区的文化凝聚与社会整合功能,成为维护边防安全、巩固边境治理的基础性力量。因此,加强对国门学校的研究,对促进边境地区教育发展、教育强国建设、国家安全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国门学校建设的规模结构特征

空间特征:沿边集聚与差异化发展。我国国门学校的空间布局深度契合国家边疆治理战略,呈现出鲜明的边境贴近性的特征。其地理分布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形成沿陆地边境线延伸、辐射0—3 公里范围的带状网络体系,这一布局形态与我国陆疆地理架构形成紧密依附关系。

从宏观分布来看,国门学校广泛分布于我国9个陆疆省区,覆盖与14个邻国接壤的边境地带,整体构成包含90余所国门大学与6300余所国门中小学的层级化教育网络。[2]其中,云南省以1252所的数量规模成为国门学校分布最密集的区域,覆盖在校学生64.06万人,其高校国际学生规模达1372人(南亚东南亚国家留学生占99.6%),凸显其跨境教育辐射的突出地位。[3]广西与内蒙古紧随其后。从国门学校的空间分布格局来看,目前国门学校的分布是边境地理特征、人口结构与国家战略共同作用的结果,受多重因素协同影响:一是边境线长度与跨境民族人口规模,二者与国门学校分布密度呈正相关关系,构成基础性影响变量;二是区域人口密度差异;三是受外交需求与区域发展战略因素的影响,推动重点区域国门学校的集约化建设,使国门学校的建设形成与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相匹配的空间布局。

层级特征:以基础教育为主体,中等职业教育逐步扩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教育:规模扩大与质量攻坚并行。近几年,国家和各地政府通过强化专项投入机制,统筹中央、自治区及县级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部门资金项目,优先向国门学校倾斜配置资源,重点支持边境0—3公里范围内中小学及幼儿园的达标建设。在师资建设方面,“国培”“区培”等培训项目向国门学校优先覆盖;在硬件设施方面,通过完善基本生活设施、附属设施及配齐配足教育教学设备,系统提升办学条件,保证边境地区学校原则上不撤并,抵边自然村教学点及幼儿园实行“应设尽设、应建尽建”的配置标准,以保障教育服务的全域覆盖,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以离越南较近的广西百色市那坡县为例,2024年该县共恢复8个边境教学点,招收学生325人,共设置22个教学班,给予在边境0—3公里范围内幼儿园就读学生每人每天5元补助,进一步提高抵边儿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同时,那坡县政府统筹14个项目2872.6万元投入那坡高中、百都乡初级中学等10所国门学校的建设,用以完善学校基础设施,改善校园风貌,提升“国门学校”办学条件和形象,体现了国家在普及义务教育、保障边境地区适龄儿童“有学上”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中等职业教育:对接产业需求定向扩容。在中等职业教育层面,各边境地区省、自治区政府致力于以产业需求为锚点,聚焦旅游服务、现代农业、民族工艺等边境地区优势产业领域,通过新建或改扩建职教中心、增设契合地方经济特征的专业集群、扩大招生规模等系统性举措,构建起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系,使职业教育资源与边境区域发展需求实现动态适配。这种定向化的发展策略,既确保了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的精准对接,又为地方产业升级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印发《广西边境地区教育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支持边境地区职业学校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旨在通过专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与文化传承的功能,进而打造具有边境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与国门形象。

国际招生:作为区域跨境教育交互网络枢纽。部分国门学校在承担国内教育任务之余,还具备招收国际学生的资格,这一功能使其超越了单一的本土教育载体属性,成为跨境教育辐射的重要枢纽。从空间分布来看,此类具有国际招生资质的国门学校主要集中于云南、广西等边境省份。这类省份依托其与周边国家接壤的地理优势,形成了区域性的跨境教育交互网络。以云南省瑞丽市第五民族中学为例,该校作为云南省首批示范性国门学校,其生源构成呈现显著的多元性,包括涵盖本地5个世居少数民族、汉族及缅籍华侨学生,服务范围覆盖片区内全部义务教育阶段初中适龄学生,包括畹町户籍人口、缅籍人员及外来经商、务工人员子女。[4]在招生规划上,该校2025年秋季学期计划招收6个国内教学班(330 人),同时设置2个普通高中外国籍教学班(110人),面向市内外招生,体现了对跨境教育需求的系统性回应。从功能本质来看,国门学校的国际学生招收与跨境教育合作,既是边境地区人口流动与经济交往的教育响应,也是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在教育领域的微观实践,目的在于为边境区域的和平稳定与共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国门学校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资源配置与空间分布的结构性适配度要提高。国门学校的空间分布受边境地理特征、人口结构与国家战略多重因素交织影响,导致资源配置与人口密度分布存在适配度不高的问题。一方面,在人口稀疏的偏远边境地带,国门学校表现为极端小规模形态,部分学校在校生仅 1—2 人;而在人口相对集中的聚居区域,“大班额”问题则比较突出。例如,广西某边境县域小学、初中大班额占比分别为33.5%与59.3%,师资与设施长期超负荷运转;另一方面,边境人口流动的不稳定性对静态学校布局构成挑战,传统“固定设点”模式难以应对学龄人口规模、分布的动态变化,易导致资源闲置或供给不足,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结构性浪费。

教育层级结构的不平衡与功能协同不足。国门学校教育层级结构存在显著的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制约了教育功能的协同发挥。其一,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与规模扩张协同性不足:虽实现“有学上” 的覆盖目标,但偏远地区师资水平、课程质量与内地差距明显,边境地区“上好学”的需求还有不足,规模扩张与质量攻坚未能形成有效联动。其二,中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对接精度欠缺:尽管职业教育逐步扩容,但专业设置与边境特色产业的适配性仍需加强,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错位,未能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其三,“引才难、留才难”问题突出,国门学校地处偏远边境,地理环境复杂、生活条件有限,对人才吸引力弱;边境地区产业基础薄弱、科研资源匮乏,难以满足人才职业发展需求,导致人才流失率高,加剧了教育薄弱现状,制约其战略功能发挥。

数字化赋能不足制约教育质量提升。数字技术为边境地区国门学校打破发展桎梏、实现教育质量跨越式提升提供了支撑,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边境学校师资短缺、课程体系单一等结构性短板。然而,当前边境地区国门学校数字化建设仍面临一些困境,在硬件、软件与应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加上跨区域跨部门协同机制不健全、资源整合不足导致重复投入、部分设备因缺乏维护而闲置等,制约了数字化对教育质量提升的作用。

推动国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构建动态资源供给机制,优化空间配置与教育生态。针对资源配置与空间分布的适配难题,需建立弹性化、精准化的资源供给体系。一是构建“核心校—节点校—教学点”三级网络。以乡镇核心校统筹课程研发与教师培训,抵边村节点校灵活调配资源,哨所教学点覆盖边境末梢,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保障国家课程刚性落实与教育服务全域覆盖。二是实施人口流动导向的弹性布局。基于人口迁移数据实时分析,动态调整学校规模——人口流入区通过节点校扩容、教学点升级增强承载力,人口流出区依托核心校统筹资源实现跨区域共享,避免资源闲置。三是建立精准化资金投入机制。采用“基础定额+浮动系数”分配方式,以人口密度、边境线距离、跨境流动规模为参数动态调整投入,兼顾偏远地区底线公平与集中区域资源效能,破解静态布局的结构性矛盾。

深化产教融合,完善教育层级协同发展。以产教融合为抓手,破解教育层级不平衡问题,强化各层级功能协同。一是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耦合。聚焦跨境贸易、民族工艺等边境特色产业,构建“专业设置与产业动态匹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同步”的培养模式,吸纳边贸企业、跨境合作社参与课程开发,实现职业教育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产业发展的升级。二是强化高等教育资源倾斜与特色建构。推动高等教育资源向边境地区战略性倾斜,支持建立服务边境发展的专门机构;引导国门高校聚焦跨境教育、边疆治理等领域,设立“国门学术共同体”,通过“短期引才+本土育才”双轨模式破解人才困境,释放其创新引领功能。三是构建教育层级纵向贯通机制。探索“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一体化升学通道,通过学分互认、技能等级衔接实现有序递进,形成职业教育服务产业、高等教育引领发展的协同生态,破解其留才难、引才难的问题。

数字赋能边境地区国门学校高质量发展。要提升国门学校的教育质量,需充分发挥其数字化的效能。在硬件设施优化方面,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支持。当前,部分边境省份已将国门学校的网络建设纳入重点民生工程,并制定了专项规划,明确建设目标与时间节点。后续可继续强化对该方面的专项支持,可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数字化建设协同推进机制。由政府牵头成立专项协调小组,明确教育、财政、信息技术等部门在边境国门学校数字化建设中的职责分工,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统筹资源配置,结合学校实际需求制定设备更新标准与周期,对老化设备及时更换,对短缺设备按需补充,保障常态化数字化教学的硬件支撑。在软件资源建设上,要推进资源的针对性开发与本土化适配。教育部门可牵头成立边境地区数字教育资源研发专项小组,吸纳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及民族文化学者等参与,结合边境学生基础学情,对引入的外部资源进行筛选与改编,调整内容难度与教学进度;同时,聚焦边境安全等特色领域,开发系列本土化数字教育资源,并纳入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提升资源与边境学校教育教学的适配性。在资源利用能力提升方面,构建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将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培训纳入边境地区教师继续教育必修内容,依托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分层分类的培训课程,从基础操作到深度应用逐步提升教师能力,以提升教师对信息化资源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在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内蒙古:争取中央资金4047万元,支持近80个国门学校建设[EB/OL].(2023-11-01)[2025-08-10].https://www.nmg.gov.cn/zwyw/

gzdt/bmdt/202310/t20231031_2402569.html.

[2]段从宇. 在多元实践中探寻理论统一:国门学校概念内涵及基本特征论略 [J].学术探索,2025(08).

[3]云南:建好“国门学校”推动边境地区教育质效双提升[EB/OL].(2025-03-27)[2025-07-06].https://mzzj.yn.gov.cn/html/2025/jichulao_0327/4058636.html.

[4]瑞丽市第五民族中学学校简介[EB/OL].(2023-12-08)[2025-07-08].https://www.rl.gov.cn/wdz/Web/_F0_0_5M0LAXSD2B3029728DDF 4495BA.htm.

(王志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战略与宏观政策研究所博士后;王颖颖,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综合处处长;吴霓,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战略与宏观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 本文系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委托项目“民族地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情况专题研究分析”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吴绍芬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