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教育学科专业是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转换阀”,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学科专业须以国家战略、区域产业与人才需求为导向,实施“存量升级、增量革命、余量淘汰”并举的结构性重塑。区域要结合改革经验,发挥“产业图谱—专业集群—数据平台”同频共振的治理效能,尤其是民族地区应通过差异化思维、在地化推进、数字化布局,在推动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与国家战略需求、科技发展的精准匹配中增强主动性,实现加速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时代逻辑
日前,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这是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25版)》之后,国家层面首次以“行动方案”形式对学科专业设置进行的刚性约束和系统部署。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支点,体现了高等教育与国家战略的深度融合[1]。《方案》以2027年为时间节点,通过压减“低小散”专业点,新增“四新”专业点,建成一批区域特色“雁阵式”专业集群,实现“存量升级、增量革命、余量淘汰”并举,实现人才培养的快速响应,推进学科专业设置与国家战略需求、科技发展的精准匹配,体现了鲜明的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和结果导向。
推动高等教育从“规模红利”走向“结构红利”
学科专业是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转换阀”,高等教育学科布局与未来产业发展的关系已演化为涉及知识生产范式重构与制度协同优化的复杂系统工程。[2]《方案》和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改革试点”任务将为区域及学校深入实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提供相应指导与支持。
“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学科专业体系建设。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强调,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如今,《方案》再次强调聚焦“四个面向”,旨在打破长期以来“学科逻辑”主导的专业设置范式,转向以“问题逻辑”为引领。为此,《方案》通过“六项机制”和“六项行动”,保障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从“我能办什么”转向“国家需要什么、区域缺什么”,促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从自我发展的“小逻辑”转变为服务国家发展的“大逻辑”。[3]
“五张清单”压实高校主体责任。与过往“指导—申报—评审”模式不同,《方案》将指导地方制定“五张清单”:国家战略需求清单、区域主导产业清单、人才需求清单、布点预警清单、办学质量清单,建立“揭榜挂帅+红黄绿牌”动态调控机制。凡同时进入3项正面清单且不在2项负面清单之列的专业,方可新增;连续两年亮黄牌的专业停止招生,3年亮红牌的专业予以撤销,真正实现“以评促调、以调促优”。
“省域统筹”提升结构治理效能。《方案》将学科专业设置备案权全面下放,建立“省—校—院”三级论证平台,教育、发展和改革、财政、人社四部门同步会签,推动“教育图谱—产业地图—人才账本”同频共振,破解“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难题。省级政府可结合实际制定“省域急需专业目录”,对纳入目录的专业给予生均拨款上浮的政策红利,引导高校主动服务区域发展。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促使学科权利得以重塑,大学主体办学活力激生。[4]
推动省域以系统范式赋能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
今年8月28日,教育部举行“教育大会一年间·教改进行时”新闻通气会,湖南省作为代表介绍了在顶尖学科专业培育、锚定区域产业需求、前瞻布局急需领域、建立预警退出机制、推动产教融合与数智赋能升级等方面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情况。实际上,早在2008年,湖南省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意见》;2023年,启动“全省高校学科专业调整计划”,形成“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融合模式,开展了首批“省域试点”。
“一张图谱”对接产业需求。湖南省绘制“省级产业—专业”对接图,将14个市州重点产业细分到“4*4”现代产业体系中,落实到具体产业链和关键岗位,再反向推导到学科专业,实现“一链一群”。2024年,围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新增“智能制造工程”“航空发动机维修工程”等本科专业点98个,撤销“公共事业管理”等低匹配度专业点48个,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匹配度显著提升。
“一个平台”共享数据资源。湖南省教育厅将联合工信、人社部门开发“湖南省产业人才实时监测平台”,将接入6000余家规上企业用工数据,每季度发布“紧缺专业排行榜”,对连续两次进入榜单前10%的专业开通新增备案“绿色通道”,对连续两次落入后10%的专业亮黄牌限制招生,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
“一套机制”分担改革成本。湖南省建立“省市共建、校地合作”成本分担机制,对省域新增急需专业,省级财政对每生每年的拨款系数显著高于传统专业;对撤销专业的教师,实施“学科漂移”计划,通过“国培项目”转岗培训,3年内完成再就业,确保改革“零震荡”。2024年,湖南全省本科高校限制招生专业点586个,停招专业数153个,涉及教师数千人,都能顺利转岗。
湖南省的探索实践将有力推动《方案》的落地。此外,《方案》印发后,江苏等地相继发布了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实施方案,将立足当地发展需求,全面强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科学与适配程度,提升专业调整的敏捷性和前瞻性。
推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在学科专业结构性重塑中加强主动
《方案》强调要“实施学科专业内涵更新行动,加快教学内容迭代”。民族地区受生态、文化、市场、财政等多重因素影响,简单复制东部经验容易陷入“抽水机效应”——越调整,人才越流失。教育强国背景下,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存在规模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等问题,[5]民族地区高校需通过具有区域特色的系统方案实现“换道加速”。
差异化思维,构建“民族学+国家急需”特色集群。一是设立“民族学+”复合方向。如内蒙古自治区在《2025年提升本科高校人才培养适配度工作方案》中提出要“聚焦奶业肉业、林草产业、生态治理等领域实施新农科建设项目,紧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北疆文化等领域实施新文科建设项目”。民族地区高校可布点“生态安全科学”本科专业,培养既有民族团结能力又具备专业知识与素养的人才,服务高原生态屏障和边疆治理现代化。同时民族地区高校可试点探索“目录外专业备案制”,由省级政府统筹,定期评估、动态调整,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对评估优秀的专业给予中央财政生均拨款上浮的奖励。二是打通技术融入交叉学科的通道。例如,将藏族唐卡、傣族慢轮制陶、苗族银饰锻制等非遗技艺纳入“设计学”“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方向,推动“民族技艺大师”与“高校双导师”联合培养,打通“文化资源—创意产业—乡村振兴”链条。同时,相关部门可考虑增设“民族技艺大师”职称序列,分初级、中级、高级、正高级四级,单独评审、单列指标,打通非遗传承人的高校任教通道,实现“技术—教学”双轨晋升。
在地化推进,打造“县域高校—乡村工坊”嵌入式培养体系。一是推广“1+N”县域产业学院。由民族地区高校牵头,在人口大县、边境县设立“飞地校区”,专业设置与“一县一业”精准对接。例如,广西民族大学在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设立“蔗糖产业学院”,开设“糖业智能制造”专业,首届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72%,高于学校近几年毕业生留桂就业创业的平均水平。政府财政可探索对民族地区高校开设的“高原医学”“生态安全”等专业给予多倍成本系数的补贴,缓解高成本压力;同时设立“优质生源本地就读奖励基金”。二是建立“乡村工坊+学分转换”制度。把民族传统手工艺工坊、农牧合作社认证为“高校实践学分转换基地”,学生完成“传统技艺创新设计”项目可置换2—4个学分,实现“学业—产业—创业”就地转化。与此同时,加强专业师资建设,探索实施“民族地区高校骨干教师雁归计划”,对自愿返乡任教的博士毕业生给予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费,5年内评聘高级职称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对特别紧缺专业可实行“年薪制”,薪酬水平在参照东部同类高校基础上适当上浮。
数字化布局,建设“云上民族学院”共享专业群落。一是打造“东课西送”虚拟教研共同体。例如,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由东部地区高校开设微专业,民族地区高校学生通过“学分银行”累积学分,获得东西部高校联合颁发的“数字徽章”,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启动“边疆高校数字孪生校园”工程,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招标,为边疆高校建设“数字孪生校园”,实现远程全息授课、虚拟仿真实训、跨境资源共享,降低优质专业建设边际成本。二是探索利用AI打造“留学中国”新品牌。在边疆地区发展教育对外开放联盟,如联合国外高校共建“民族药学”联合学位项目,以AI赋能师生服务,通过互认学分、互派师生,打造“留学中国”新品牌,培养我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民族地区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还需将财政、人事、数字化等“一揽子”政策嵌入其中,在学科专业结构性重塑中赢得主动,实现“换道加速”,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视野的“教育样板”。
参考文献:
[1]袁雯,胡仲勋,包志梅.以系统思维构建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有效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25(08).
[2]刘宝存,彭婵娟.未来产业发展格局下高等教育学科布局的全球视野与中国行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5(05).
[3]张盖伦.专业设置“小逻辑”要服务国家发展“大逻辑”[N].科技日报,2025-8-29.
[4]屈西西.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学科专业设置的变迁[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4(03).
[5]苏德,原子茜.教育强国建设下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理路[J].中国远程教育,2025(03).
(作者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湖南省教育战略研究中心理事、博士后导师)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治理视野下新建本科院校普职融通研究”(BIA230173)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