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多元主体协同视角下高职院校对外合作的经验启示

作者:曲梅 王晓帼 发布时间:2025.10.11
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

自2020年中国-中亚机制成立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寄予厚望,在两次中国-中亚峰会上提出“在中亚国家设立更多鲁班工坊”“向中亚国家提供政府奖学金名额,组织相关领域专业人才赴华参训、进修和交流”“继续实施好‘中国-中亚技术技能提升计划’,为中亚各国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很多高职院校虽然认识到中亚的重要性,却往往面临从零开始、无从下手的局面。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是中亚地区的“领头羊”,共建“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与中国建立了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中国-中亚合作中具有代表性意义。2023年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举办之后,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西铁院”)通过加强与各类主体的密切合作,在中哈职业教育交流中逐步积累了一些“从无到有”的经验。

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中的多元主体与协同模式

依据202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多元办学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涉及政府教育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工会、群团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主体。我国教育对外合作相关文件也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例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4月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政府、学校、社会力量权责明确、分工协作、高效有序的教育对外开放运行架构”。以该文件为基础,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要求“政府引导,民间主体”以及“发挥学校、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提出“将积极推动应用型本科、职业院校配合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协同办学,实现共同发展”。在近几年国家发布的职业教育重要文件中(见表),也多次提到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境外中资企业、国(境)外优质职业教育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合作,尤其强调校企同行、教随产出、产教同行,服务国际产能合作。

尽管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政策供给与统筹机制缺位、职业院校国际化能力不足、企业参与动机不足等问题,但相关政策一方面强调了多元主体的协调配合,另一方面对职业院校的主动性提出了更高的期待,整体上正在推动一种以职业院校为中心、主动向外发散的多元主体协同模式。不过,当前职业教育国际化多元主体协同方面的研究成果多为宏观分析,缺少从职业院校自身角度构建国际合作关系的微观表述,尤其是以中亚国家为对象的相关分析。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西铁院如何主动与各类主体协调配合,面向哈萨克斯坦开展合作,以及遇到了哪些困难。

多元主体协同视角下对哈合作的经验

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哈萨克斯坦了解不足,前期合作关系积累较少,难以自发形成常态化合作。西铁院对哈合作初期情况亦是如此,但随后逐渐探索出一条“从无到有”的道路,即以拓展外部资源为起点,充分发挥内在主体性,强化内部治理改革,精准匹配哈方院校,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和科研能力,最后通过强化与企业的链接,达到服务中哈国际产能合作的目的。

一是向外求拓展,发掘潜在合作对象。

西安是哈萨克斯坦总领事馆和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驻地,又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战略地位,多次成为对哈重大活动的举办地,这为西铁院拓展国际合作对象提供了机遇。在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的推动下,西铁院在2023年5月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前后承担了多次外宾代表团接待任务,接待了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驻西安总领事、哈萨克斯坦萨特巴耶夫大学校长、哈萨克斯坦贸易和一体化部(商务部)“哈萨克斯坦贸易政策发展中心”总干事。同年8月,又接待了哈萨克斯坦媒体代表团。这些重大外事活动增加了西铁院在中哈媒体上的曝光度,打开了学校的知名度。依托官方外事活动,西铁院与萨特巴耶夫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

除了参加重大官方外事活动,西铁院还通过发起或参与“联盟”,常态化拓展合作对象。学校与陕西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牵头成立“西安市国际陆港(中欧班列)物流产教联盟”,还加入了由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职教联盟”以及由长安大学发起的“中国-中亚五国交通基础建设领域人才培养联盟”。这些联盟集合了境内外的高职院校、普通高校、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等。在联盟承办的会议上,西铁院有机会接触来自哈萨克斯坦的政府官员和企业领导,寻求潜在合作对象。

二是向内抓落实,明确校内主体责任。

“自上而下”的国际合作方式的一大难点在于如何将“校长工程”变为“全员工程”,将“面子工程”变为“内涵建设”。由政府和联盟带来的对哈合作资源来之不易,因此促成合作最终落地尤其重要。在多年国际化发展中,西铁院在“校-院”治理层面探索出多项措施,有力保障了对哈合作的落实率。

具体而言,在学校层面,由校党委统一领导,发展规划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教务处联合统筹,宣传、后勤等多部门配合。发展规划处负责制定长期发展规划与年度实施计划,明确合作目标、功能定位、项目布局及时间节点,开展海外办学研究等;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负责拓展和维护与外方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的合作关系,策划并实施对外国际交流项目,组织相关会议、讲座及文化交流活动;教务处组织二级学院开发国际化技能人才联合培养方案,探索教学标准和课程共建,协调相关教学资源的配置,负责教学人员的培训与管理等。在二级学院层面,明确国际交流合作标志性成果建设目标,层层分解项目任务,以“揭榜挂帅”形式,鼓励教师广泛参与,实现“建设有目标、推进有举措、部门有责任、人人有参与”。以上措施,使学校对哈合作逐渐从“碎片化探索”转向“系统性运作”。

三是精准结伙伴,互通优质教育资源。

在对哈合作中,西铁院秉持“小而精”的发展理念,精准选择哈萨克斯坦顶尖理工类公立大学——萨特巴耶夫大学作为战略合作伙伴。自中国-中亚峰会建立初步合作关系以来,双方通过视频会议、电子邮件等形式保持高频互动,学院专家团队更亲赴哈萨克斯坦进行回访,形成了常态化沟通机制。这种聚焦重点院校的深度合作模式,有效避免了资源分散,为后续实质性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双方合作已从交流互访迈向系统化共建阶段。双方共同成立“中哈交通与物流教育中心”,被陕西省教育部门授予中哈“秦岭工坊”。工坊推动了课程联通、学分互认、师生交流、专业建设、中文学习等基础性合作,更依托西铁院轨道交通专业优势,开发出符合哈萨克斯坦及中亚地区的专业课程体系。这种精准对接产生的“化学反应”,使两校合作成为中哈职业教育合作的典范。

在国际化办学过程中,西铁院坚持“多方拓展,小步迈进”的策略。在巩固与萨特巴耶夫大学合作成果的同时,又与哈萨克斯坦交通与通讯学院建立联系。这种以点带面的发展路径,既保证了合作项目的扎实落地,又能逐步构建起覆盖中亚地区的职业教育合作网络,展现出中国职业院校在国际合作中的战略定力与务实精神。西铁院通过与哈方院校的深度合作,提升了国际化人才培养和科研能力,为支持中哈国际产能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是企业定需求,支持国际产能合作。

西铁院主校区坐落于西安国际港务区,紧邻中欧班列西安港,区域内交通物流企业众多,在产教融合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依据国家“服务国际产能合作”“教随产出、产教同行”的要求,在对哈合作中,西铁院采取了“企业出题、学校解题”的国际合作思路。

学校在“访企脱岗”系列活动中,多次走访面向哈萨克斯坦开展业务的用人单位,了解国际化高技能人才需求。例如,2024年6月,校领导带队走访了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该公司又为学校引荐了哈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分公司。学校和哈铁快运就轨道交通领域人才培养、培训和学生就业开展交流,哈铁快运也表示愿意为学校学生(包括留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2025年2月,学校为哈铁快运关联公司——新疆哈铁资国际物流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分公司的哈萨克斯坦员工开展了专项培训。

2024年年底,在西安浐灞国际港管委会帮助下,西铁院在与萨特巴耶夫大学联合成立的中哈“秦岭工坊”基础上,又与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及哈萨克斯坦国有铁路股份公司合作,开展“一带一路”交通物流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该基地旨在打造集技能培训、评价、竞赛、交流、工匠精神传承等为一体的综合型国际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载体,满足中哈交通物流领域国际化高技能人才需求,并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交通物流国际化人才价值链、产业链发展。

image.png

2020年以来国家发布的职业教育重要文件中与合作主体相关的内容

多元主体协同视角下对哈合作面临的挑战

在对哈合作的一系列尝试中,西铁院在同各类主体互动方面还存在以下挑战:

一是外部资源的整合困境。首先,在对哈合作中,学校高度依赖政府外事资源(如中国-中亚峰会推动的接待签约、政府外事支持等)开拓新的合作机会。此类资源虽能快速打开国际合作局面,但有较强的波动性。若外事支持减弱,已落地的项目或尚未落地的项目可能面临不可持续的风险。其次,通过搭建或参与联盟虽然可以拓宽潜在合作对象,但联盟成员(院校、企业、政府、产业园区等)往往存在价值分歧和利益冲突,主体离散性强——院校以人才培养为重心,企业追求技术市场化收益,政府则更注重战略影响力,这可能导致各方在课程共建、技术转移等项目中出现资源分配失衡、知识产权纠纷及决策滞后等问题。

二是内部治理的阻滞困境。学校在内部治理方面仍存在制度激励与文化认知的双重失衡,导致对哈合作资源向下传导困难。一是在制度激励层面,职称评审标准中与国际合作有关的评价条目主要集中在主持和参与职教“出海”及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上,而这类资源尤其是对哈合作资源比较稀缺,因此教师广泛、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另外,虽然学校对教师有“标志性成果”要求,但教师倾向于选择易量化的项目,忽视了合作的内涵和质量。二是在对哈认知层面,普通教师群体到访哈萨克斯坦的机会较少,相关文献资料也不多,普遍对哈萨克斯坦职业教育体系和相关行业、专业缺乏了解,再加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难以开展深入的交流合作。

三是精准结伴的潜在隐患。在对哈合作中,西铁院采取精准选择合作对象、小步推进的策略,以避免资源分散并确保合作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然而,这一策略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精准选择合作对象虽能集中资源,但也可能增加机会成本,丧失其他潜在合作机会,一旦与锁定的对象在合作上出现问题,将难以及时找到备选对象。其次,深度合作需要双方在课程设计、科研合作、师资培训等多个层面进行协调配合,难度较大。而小步推进虽能确保每一步扎实落地,但可能导致合作进展缓慢,难以快速取得显著成效,进而影响双方合作的积极性。

image.png

2023年5月16日,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贸易和一体化部(商务部)“哈萨克斯坦贸易政策发展中心”及企业代表一行来到西铁院参观考察(供图|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四是产教同行的外部风险。首先,国际形势、政策调整和市场波动等因素使企业人才需求呈现动态变化的特点,而院校课程开发周期较长,难以实时响应企业对人才数量和技能结构的新要求。其次,当前关于人员设备和资产管理、境外办学经费投入、教师海外任教、学历证书海外发放、专业标准输出等方面的政策还不完善,制约着跨国产教融合的深度推进。再次,西铁院中哈“秦岭工坊”是陕西省主导的职教“出海”品牌,而哈萨克斯坦还有“鲁班工坊”“丝路学院”“郑和学院”等其他省份主导的“出海”品牌,因此面临一定的竞争压力,还须进一步提升其品牌影响力。

在中哈职业教育合作的探索中,西铁院通过积极发挥主动性,与多元主体协同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其实践经验呈现清晰的阶段性发展路径:从拓展合作资源,到加强内部治理推动资源落实到位,再到精准结对提升国际化能力,最后通过与企业加强合作,服务中哈国际产能合作。然而,面对资源整合、内部治理、跨国结对及产教同行等方面的多重困境,西铁院对哈合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仍须进一步提升对外协作与内部治理能力,同时也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和行业企业予以支持。西铁院对哈合作经验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了可借鉴的微观操作范式,其他高职院校也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资源条件,探索差异化国际合作路径,为中哈职业教育合作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样本。(作者曲梅系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曾赴丹麦公派留学;王晓帼系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外事科科长。本文为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4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国-哈萨克斯坦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机遇、挑战与对策”[课题编号:2024SZX121,主持人:曲梅]研究成果)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10期)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