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西北大学融合学科优势与名师力量打造育人新路径——七大思政“金课”圈粉学生

作者:冯丽 李世宽 魏梦鸽 发布时间:2025.10.09
中国教育新闻网

今年秋季学期开始,西北大学首次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世界文明兴衰录”等7门大思政“金课”。选课系统一经开放,450个名额迅速报满。回应学生热情,学校将课程规模扩大到940人,依然“一课难求”。

这些火爆的“金课”,是西北大学举全校之力精心“烹制”而成。依托学校地质学、考古学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和百廿校史资源,汇聚了包括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26名国家级人才,以及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级一流课程团队等堪称“顶配”的教师团队。

系统谋划,以集体备课打磨思政“金课”

“老师讲得真好,完完全全的‘干货课’,听起来有种大脑摄入营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很幸运能抢到这门课。”听完“世界文明兴衰录”第一节课,考古学专业的葛雨凡激动地在班级微信群写下这句话。同学们纷纷接龙,对主讲教师黄民兴教授的点赞和好评刷满屏幕。

“好课都是磨出来的,必须下一番‘绣花功夫’”。学校党委书记蒋林说。

课程建设启动前,学校党委常委会便研究确定了“优势学科先行试点,名师大家领衔带动,部门院系合力推进”的清晰路径。自今年4月起,一堂堂高质量的集体备课会定期召开。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与院系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围坐一堂,逐门审议课程目标、内容框架、方法载体等,反复打磨,凝练学科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专业特长和管理经验,党委书记蒋林和校长孙庆伟分别牵头一门课。

在这种全校一盘棋的系统谋划与“绣花功夫”般的细致打磨下,“地球科学的使命与新征程”“何以中国——考古学的视野”“信享天下,智创未来——程序设计概论”“生物‘智造’美好生活”“延安革命文物‘说’”“世界文明兴衰录”“光芒在这里闪耀——西北大学英模十讲”等7门融政治性、学理性、通识性于一体的思政“金课”成功推出,列入了本科生通识课程必修模块。

名师领衔,以学科底蕴支撑思政内涵

谢佳欣是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地球科学的使命与新征程”。她看中的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舒德干、赵国春领衔,还有国家级教学名师赖绍聪以及全国模范教师、“万人计划”入选者等组成的“豪华阵容”教学团队。

“大思政课应该避免空洞说教,最好跟每门专业内容的科学内涵紧密融为一体。”舒德干在“地球科学的使命与新征程”课堂上就是这样实践的。他和团队通过讲述学校地质学代表人物与重大成果、当前和未来地球科学“三深一系统”与绿色发展,引导学生树立科技自立自强的远大志向。

在“何以中国——考古学的视野”教学团队中,拥有30年以上教龄的资深教授们,不仅亲自授课,还安排年轻教师任课程助教,营造“传帮带”氛围。陈洪海教授说:“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也培养年轻老师,大家一起往前走,才走得远。”

而“光芒在这里闪耀——西北大学英模十讲”则直接将课堂变成了“故事会”。全国重大先进典型侯伯宇事迹的讲解人杨战营教授是侯伯宇指导的博士,“三秦楷模”中亚考古队事迹主讲人唐云鹏就是中亚考古队的骨干队员……由当事人、见证人讲述校史英模的故事,极大增强了课程的亲和力与感染力。

教学创新,以“大课堂”模式提升育人实效

“思维构筑结构,执行定义未来”“每一片残片的匹配和还原,都是对历史辉煌的数字重塑”……这些来自课堂的“金句”,让学生耳目一新。7门课的每一讲都精心设计了这样的点睛之笔,旨在将专业知识的“思政点”生动地挖掘出来。

在“生物‘智造’美好生活”的课堂上,教学团队以“生物为基础,绿色为翼,工铸未来,智惠民生”为课程思政内涵,将生物智造与衣食住行用紧密联系。郭媛教授介绍说,团队将服务“双碳”战略、维护国家生物安全等“思政点”“串珠成链、聚链成群”,确保课程既前沿又接地气。

“延安革命文物‘说’”则创新采用“线上1/4时间+线下3/4时间”的教学模式。课程邀请延安革命旧址纪念馆的解说员线上讲述文物故事,校内教师则在线下讲深讲透文物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思想引领、学科支撑是这7门大思政‘金课’的鲜明特点。”西北大学校长孙庆伟表示,学校将继续深挖学科、队伍、文化等资源优势,以更多“好课”培育时代新人,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冯丽 通讯员 李世宽 魏梦鸽)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