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尹广富 记者 王志鹏)近日,夜幕降临,安徽省铜陵市犁桥水镇被月光与灯火温柔笼罩。青石巷深处,《天仙配》的唱腔婉转流淌,“飘飘荡荡天河来,天河如带白浪翻……”循声望去,“七仙女”立于轻荡的竹筏之上,与游客相望。
这不是传统舞台的演出,而是安徽艺术学院黄梅戏专业师生带来的沉浸式表演,中秋国庆期间,他们以《天仙配·鹊桥》为蓝本,融入“仙游水镇”等创新情节,不仅激活了传统戏曲,也成为水镇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码”。
来自江苏的游客不禁赞叹:“仿佛‘七仙女’就在身边,这样的体验太难忘了!”
这场“沉浸式”黄梅戏表演,不仅让经典文化“活”在了当下,更成为犁桥水镇的“流量密码”。国庆首日,水镇游客达1.5万人,平均停留时长增加一小时,文旅收入同比增长近30%。“晚上来的游客特别多,‘七仙女’这个节目绝对是个亮点。”水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演出带动了夜间消费,不少游客看完演出,会去旁边的市集买些文创产品。
艺术的惊喜不止于戏曲。在这座明清古镇的现代演绎中,设计学院的师生将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出青春版、科技感的3D建筑投影《犁桥水镇——活着的博物馆》。学生冯伟豪8次赴水镇调研,最终让马头墙上的石狮在光影交织间“苏醒”,以现代视觉语言讲述古镇故事;在中华白姜馆内,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们正通过直播,将白姜的种植历史与文化内涵娓娓道来,让农特产品走出水镇、走进更广阔的市场。
从古巷里的设计改造、沉浸式黄梅戏表演到直播间的助农直播,安艺师生用“教育+文旅+农业”的青春组合,为犁桥水镇的农文旅融合注入了新动能。截至目前,安艺师生已多次驻点犁桥水镇,累计提出40余条建议,完成50余项文创与数字体验项目,真正实现了“校地共育、艺术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