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徐德明)金秋九月,硕果盈枝。教师节来临之际,天津蓟州区下营中学第41个教师节座谈会上,教师们把记忆拉回暴雨倾盆的七月——围墙倒塌,操场被淹、成批的图书被泡得发皱变软。面对灾难,这群大山深处的教师把“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的宣言写进泥水与汗水:校园在,我们就一定在!师者的光,在齐膝深的水里率先亮起。
时间拨回7月28日清晨,天还蒙着一层薄亮。暴雨如瀑,山洪倾泻,建校69年的营中瞬间漆黑。校长王宝江第一时间赶到学校,38天连轴转:一边电话连线区教育局紧急求援,一边现场分兵布阵,喉咙沙哑仍不停歇。
“别慌,我们马上协调!”电话那头,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区教育局党委书记陈国栋,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局长徐连旺冒雨踏泥而来。此后30天,他们多次现场办公,用一句句“再加把劲”把不可能压缩成倒计时。
更硬核的“导航仪”是退休老书记赵书永。雨夜,他自驾从北京逆行返蓟,随后的30多天穿梭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他熟悉学校每一处基建细节,是大家公认的“营中活地图”——哪里有管线,哪段围墙地基要加固,他都一清二楚,手把手带着大家排查隐患、规划修复,汗水打湿了他的衣襟,却从没听他说过一句累。
讲台上站了40年的天津市劳动模范任月荣已年过古稀,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然而当听到“讲台被埋”,她不顾一切从家里赶到学校,跪在泥水里徒手掏下水道,指甲缝嵌满黑泥:“教室里的讲台是我站了一辈子的地方,现在它被埋在泥里,我心疼啊!不能让娃娃们没处读书!”
八方驰援同步抵达:部队官兵铁锹翻飞、国网师傅顶日接线、志愿者手拉手清淤、全区党政机关同伸援手、师生纷纷慷慨解囊……就这样,围墙一天天立起来,比以前更牢固;操场一点点平整好,能听见风吹过的声音,餐厅里的厨具重新擦亮,教室里装上了崭新的智慧黑板,那些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目标,在所有人的手心里,慢慢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新学期,学生们如期报到。教师节座谈会结束,王宝江望向窗外的操场,声音坚定:“教育家精神不是标语,是泥水里伸出的那一双双手,是黑夜里亮着的那一盏盏灯。洪水可以冲倒围墙,却冲不垮我们肩上的担当。只要教育家精神在,营中就永远亮着灯、燃着火、装着琅琅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