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山东省以“立德树人、求是创新、名师先行”为基本工作思路,用20年的坚守与探索深耕齐鲁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三名”建设工程,带动广大教师将“躬耕教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构建起实践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的良好发展格局,培育出一批批“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教育领军人才。
迄今为止,全省已成功开展了5届齐鲁名师、4届齐鲁名校长以及1届齐鲁名班主任建设工程,累计培养1455人,考核认定805人。通过“培训一个、带动一群、辐射一片”的培养模式,充分激活了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雁阵效应,为锻造强国优师交上了一份齐鲁答卷。
战略筑基:从“顶层设计”到“生态重建”
山东是教育大省,2024年全省共有专任教师141.10万人。体量如此庞大的教师队伍,迫切需要在管理、培养机制上“落好关键子,下好全盘棋”,加快培养一支具有鲜明教育思想和成熟教学模式、引领教育改革发展的专家型教师和校长队伍,带动全省教师和校长提升专业发展水平,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更好地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2004年,山东省启动“齐鲁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以“教育家型教师”为培养目标,拉开了强师行动序幕。
20年间,该工程逐步迭代升级为覆盖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的“齐鲁三名”工程,构建起“省—市—县—校”四级联动培养体系,依据“三维双系统”名师成长机制模型,探索出“一体两翼双贯通”的培养模式。其中,“三维”即生态互动、教师专长、个性特质三个维度,“双系统”包括由内驱力、外驱力组成的驱动系统和由专业知识、专业发展能力等组成的智能系统。“一体两翼双贯通”的培养模式,即以“学习研究发展共同体”建设为载体,知能提升活动和动力激发活动为两翼,将课题研究、思想凝练等挑战性任务驱动与导师指导贯穿培养周期的全过程,通过集中培训、经典阅读、跟岗观摩、进校指导等活动,助推工程人选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和校长。
这一“形魂并重”的顶层设计,不仅关注个体成长,更注重通过“种子效应”激活区域教育生态;既体现“教育家精神”的引领,又注重融入现代教育治理智慧,全面激活了全省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池春水”。全省各地纷纷结合实际组织实施市、县、校级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全省呈现出“头雁领飞,群雁竞飞”的蓬勃景象。
创新模式:五大亮点构筑强师矩阵
坚持以“三种文化”凝心铸魂,让齐鲁大地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必备“精神养料”。从曲阜的孔子博物馆到沂蒙精神纪念馆,从海尔的创新理念到浪潮的转型实践,这些文化“宝藏”被纳入现场教学课程体系,让工程人选在文化的浸润中筑牢思想底色,胸怀“国之大者”,坚定信仰之基,成为教育家精神的“播种者”。
坚持共性与个性兼顾,量身定制“成长套餐”。集中培训、主题论坛、学术研讨是“共性大餐”;导师指导、名校跟岗、协同共育是“个性小灶”。通过“一人一案、一校一案”,让每一位工程人选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轨道上加速奔跑。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打开培训“大格局”。引入国内外优质培训资源,邀请教育“大咖”授课;同时,组织工程人选出国考察、短期访学,让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开眼界”“长见识”,厚植家国情怀,讲好齐鲁教育家故事。
坚持任务驱动与专家指导双线贯通,启动成长“双引擎”。设置课题研究、攻坚项目、读书沙龙等挑战性任务,同时为每位工程人选配备理论实践双导师,通过智能化平台提供“一对一”指导。
坚持分类分段梯次推进,让成长更加“多姿多彩”。遵循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分群组、分年度、分阶段设计培养培训活动,让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坐标”。
严选精培:锤炼硬核素质与卓越能力
破立并举,严把选才“入口关”。我们始终坚持师德第一标准,重点考察人选的教育教学业绩。在选拔过程中,一方面,打破“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的旧条框,立起了“重实绩、重能力、重贡献”的新标尺;另一方面,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从个人申报到逐级推荐再到省级评选,每一步都接受监督,确保选拔出的每一位教师都是“真金不怕火炼”。“齐鲁三名”的评选中还单独设立了乡村系列,为乡村教师开辟“绿色通道”,申报比例不低于20%,让乡村教育的“星星之火”也能燎原。同时,为成绩突出的青年教师打开破格申报的大门,助力他们“弯道超车”。
任务驱动,抓好管理“过程关”。“齐鲁三名”建设工程就像一场严格的“大考”,既要“考知识”更要“考能力”,既要“考成绩”更要“考品德”。所以必须加强培养管理,严格过程考核。为每一位工程人选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分年度进行过程性考核,推进发展性评价,让成长道路上有迹可循。此间,对于脱离工作岗位、造成教学事故、师德失范者,一律取消培养资格;中期考核不合格者,还要进行“补考”约谈。
全面评价,守好考核“出口关”。培养周期结束后,省教育厅组织专家依据工程建设目标,采取材料评价与陈述答辩相结合的方式,从师德表现、研修学习、教育教学实绩、示范带动和培养成果等维度进行综合考评,将品德、能力和贡献作为评价教师的核心标准。只有通过这场“大考”的重重淬炼,才能被正式认定为“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齐鲁名班主任”。
辐射带动,形成成长能量的链式“裂变效应”
搭建多元平台,引领教师成长。为每一位工程人选搭建线下实体工作室和网络工作室,为他们打造“成长家园”。在这里,工程人选与区域青年骨干教师和校长形成学习发展研究共同体,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的“秘籍”。同时,面向全省中小学教师开放网络工作室,通过课题研究、专业阅读、名师导教等栏目展示分享工程人选的教学经验和成果。目前,全省建立了328个名师工作室、100个领航工作室,形成了“名师带教—成果辐射—资源共享”生态链,实现了“培养一人、激活一校、带动一域”的辐射圈。
投身志愿服务,践行教育家精神。依托“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省内教育帮扶与教育援疆援藏等活动,为工程人选提供专业指导、培训授课、名师送教等志愿服务活动的高端平台。在培养期内累计服务时间不少于40小时,用实际行动践行名师名校长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强化辐射带动,推动成果产出。依托齐鲁名师名校长领航工作室、名师名校长志愿服务工作站等,为工程人选提供常态化示范引领平台,引领全省建构起省、市、县、校四级联动的名师培养体系。通过联合攻关等任务驱动,不断提高名师名校长的辐射带动意识,持续强化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引领能力,造就一批在省内具有领先地位、在业界享有广泛认可、在国内具备领军能力的教育家型教师与校长群体,带动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回望“齐鲁三名”建设工程的20年,是一场教育领军人才的“铸剑之旅”,也是一次齐鲁教育崛起的“破晓之行”,更是一幅教育家精神薪火相传的“奋进画卷”,为教育强省建设注入了强劲生机与活力。面对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要求,我们将持续优化“齐鲁三名”建设工程,培育更多教育领军人才,让齐鲁教育的“星空”更加璀璨,为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贡献齐鲁力量。
(孙晓筠 作者系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人民教育》2025年第10期,原标题为《深耕“齐鲁三名”建设工程 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