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地方文化融入鲁班工坊建设的扬州实践

作者:王露扬 发布时间:2025.07.11
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

在全球化持续加速的今天,文化传播与城市国际形象塑造已成为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重要维度。在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国际化不仅促进了技术与文化的交流,也为中国城市形象在全球的传播提供了重要平台。作为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品牌,鲁班工坊在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到鲁班工坊,特别是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再次强调“中方将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通过鲁班工坊等推进中外职业教育合作”。将中国地方文化和城市形象塑造融入鲁班工坊建设,可以为提升中国城市的国际形象提供有力支撑。

扬州作为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其独特的“扬州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对外传播中的重要元素。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扬工院”)在印度尼西亚建设鲁班工坊,正是将“扬州工”文化与职业教育国际化实践相结合的成功案例。

“扬州工”文化的内涵

扬州自古有“百工之城”的美誉,拥有丰富的手工艺品种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独特的“扬州工”文化。这一文化内涵不仅汇聚了扬州的传统手工艺品类,如扬州漆器、刀剪、玉器等,更反映了当地人在职业精神上的追求与坚守。“扬州工”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

工匠精神,关注自身技艺的提升,追求卓越与完美,强调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

文化传承,注重技艺与其承载的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了地方文化的延续性。扬州工艺品的制作不仅是技术的展现,更是文化的延续。

社会责任感,工匠关注对社会的贡献,强调在生产与服务过程中对环境与社会负责。这种责任感推动着工匠们不断追求卓越,努力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在职业教育领域,“扬州工”文化不仅是对技艺的传授,更是对职业道德和精神品质的培养。扬工院通过印度尼西亚鲁班工坊的建设,将这一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确保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也能理解和认同“扬州工”文化的内涵。以鲁班工坊作为传播这一文化的重要平台,不仅提升了扬工院的国际影响力,也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外人文交流提供了新的契机。

“扬州工”文化的对外传播价值

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扬州工”文化不仅能够展示中国工艺美学的独特魅力,还能通过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传递出中国文化的坚韧、创新和团结。“扬州工”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自信的体现。通过对“扬州工”文化的传播,扬工院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的自信与能力,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强大动力。

促进文化交流互鉴。通过与印尼等国的合作,扬工院在传播“扬州工”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当地文化的精华,形成了文化的交融与共生。这种文化交流有助于增强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与认同,促进中国与他国文化的交流互鉴。

培育国际化人才。将“扬州工”文化融入鲁班工坊项目,不仅能满足鲁班工坊培养具备专业技能人才的要求,还通过“扬州工”文化的熏陶,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这样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作为文化传播的使者,将中国文化推向国际舞台。

印尼鲁班工坊“扬州工”文化传播实践

扬工院通过与印尼政府及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了印度尼西亚鲁班工坊,在确保职业教育的实用性与针对性、推动教育与当地产业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将“扬州工”文化与当地实际需求相结合,通过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与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机会,确保他们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理解“扬州工”文化的深刻内涵,接受“扬州工”文化的熏陶与滋养,从而成功将“扬州工”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探索出一条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融合城市国际形象塑造的创新路径。

在鲁班工坊的具体实践中,扬工院不仅强调“扬州工”文化理念的融入,更通过实际操作和跨文化交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文化。在课程设置上,扬工院结合当地需求,将“扬州工”文化融入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等专业技能课程体系。例如,在电气自动化课程中,在教授相关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的基础上引入“扬州工”理念,通过案例分析和文化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扬州工”文化中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和对卓越的追求。这种文化教育与职业技能的结合,一方面涵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性,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使他们能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自如应对各种挑战。

此外,通过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如中印尼文化节、工匠技能展示等,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扬州工”文化的理解,也加深了中印尼学生之间的友谊与合作。这种跨文化的交流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而更好地融入国际化的职业环境中。

职业教育对提升城市国际形象的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城市形象的塑造不仅依赖于文化的展示,还需要与现代产业和教育相结合。扬州通过鲁班工坊项目,将“扬州工”文化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成功塑造了扬州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形象。这种结合,不仅向世界展示了扬州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将工匠精神与城市形象紧密挂钩,通过现代职业教育“走出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播路径。

这一融合模式为扬州提升其国际形象提供了新思路,通过职业教育,城市形象的输出不再仅仅依赖文化展览或旅游推广,而是通过培养国际人才,将扬州的文化内涵和工匠精神传播到世界各地。印度尼西亚鲁班工坊的成功实践表明,职业教育不仅是职业技能的培养平台,也是文化传播和城市国际形象塑造的重要载体。

传统的文化传播往往依赖于以展览、表演、旅游或文化产品为载体的单一文化输出,扬工院通过职业教育这一平台,探索出一种“教育+文化”的双重传播模式。这种文化传播模式的优势在于其系统性和长期性,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体系和长期的文化浸润,扬工院将“扬州工”文化打造成职业教育国际化中的重要文化元素,让学生在接受技能培训的过程中理解并接受“扬州工”文化。这种深度的文化传播模式不仅增进了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也为国际社会理解中国提供了新的视角。

扬工院实践对国际传播理论创新的价值

印度尼西亚鲁班工坊的建设与运营,不仅是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成功实践,更为国际传播理论的创新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职业教育不应仅仅是技能的传授平台,还应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技能与文化的双重输出,扬工院成功探索出一种可持续的职业教育国际化融合城市国际形象塑造的模式。

“扬州工”文化借助鲁班工坊对外传播,既提升了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也有效传播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过程中,认同是实现有效传播的关键。贯穿于印度尼西亚鲁班工坊教学全过程的“扬州工”精神,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文化中坚韧、创新、精益求精的价值观。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逐渐认同了这种中国工匠精神。这为文化传播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提供了坚实基础,促进了中印尼文化的深度交流。

扬工院印度尼西亚鲁班工坊的建设,是“扬州工”文化与职业教育国际化相结合的成功尝试。通过职业教育这一平台,扬州不仅将其独特的地方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还提升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影响力。扬工院通过鲁班工坊教学实践传播“扬州工”文化,展现了中国文化传播创新实践的巨大潜力,也彰显了职业教育在国家间的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价值。

通过总结印度尼西亚鲁班工坊的经验,扬工院在已有基础上,将继续深化与印尼及其他国家的合作,以“扬州工”文化为核心,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多元发展。结合技术与文化的教育模式,将为全球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和实践范例,进一步提升“扬州工”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作者 王露扬就职于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处。本文图片由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提供)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7期)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