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青年人才始终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汇聚、培养、使用好各国青年人才,是我国国家发展、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源头活水。
汉学家是研究中国、讲述中国、传播中国的重要力量。纵观汉学发展数百年,举凡贡献卓著的汉学大家大都在青年时期崭露头角:雷慕沙23岁发表《论述中国语言和文学的论文》;沙畹24岁起开始致力于《史记》译注,成为其一生最大贡献;儒莲27岁时依据满文译文完成拉丁文本《孟子》;史景迁30岁出版《曹寅与康熙》;费正清41岁出版《美国与中国》。他们的成功,对做好青年汉学人才的培养工作,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青年汉学人才培养处于重要窗口期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持续提升与世界中国学的兴起,汉学进入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研究新阶段。世界中国学的研究主体从核心国家和地区向全球延展,中国在场的中国研究与世界范围内的中国研究对话景观正在形成。同时,青年汉学人才的学养构成与学术环境已今非昔比。他们承袭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传统,又通过深度接触中国兼具母国与中国视野;他们研究的,是一个快速发展、传统与现代并存的中国;他们身处的,是一个学科交叉、理论与方法加速迭代的学术场域。他们思维活跃、敢于创新,具有国际化、跨学科的天然优势。我们认为,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显著增强,青年汉学人才培养正处于并将继续处于重要窗口期。
然而,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现实:汉学人才代际转换乏力,青年后备力量薄弱。贯通中外学理、学术风格自成一家、研究成果具有影响力的青年汉学人才屈指可数。尽管各国青年已经能够以客观的眼光看待中国,但他们的研究视角仍较大程度停留在各自国家,他们的研究素材仍取自他国、他者视野下的中国,他们的中国印象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身处中国却缺失中国意识,使他们的研究缺乏在地性和主体性。
究其原因,在汉学与中国学携手研究中国、阐述中国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高校尚未形成专业化、长效化、体系化的汉学人才培养格局,针对青年汉学人才培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路径尚不成熟;培养主体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中国场景下研究与培养割裂的事实并未根本改变。这无疑制约了青年汉学人才的健康发展。培养怎样的青年汉学人才、如何培养青年汉学人才,理应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汉学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课题。把握青年汉学人才培养窗口期,探索青年汉学人才培养的“理”与“路”,将为营造中国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中国双在场”局面,以及提升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创造机遇。
新时代的青年汉学人才培养,已有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立己达人、兼济天下的天下观,以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整体观,以交流、互鉴、包容超越隔阂、冲突、优越的文明观,学科间协同创新、产出引领性原创成果的创新观。由此,青年汉学人才的培养之“理”,应是深刻把握青年与时代的关系、与教育的关系、与国家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而形成的思想指引,在世界中国学的时代背景下确立的聚才、育才的价值观和方法论。青年汉学人才的培养之“路”,是在“理”的指引下,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精神,探索符合教育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路径。
“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之“理”
具体来说,青年汉学人才培养应秉持天下观、整体观、互鉴观、开拓观“四位一体”的理念。
第一,树立放眼世界的天下观。青年汉学人才的天下观,其要义当首推为天下计利的胸怀。当代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都是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积极力量。青年汉学人才要努力突破一己、一国、一种声音的局限,让研究成果惠及各国、各文化和全人类。这是世界中国学不同于传统汉学的关键特征。要实现这一目标,青年汉学人才必然要经历母国与自我学术传统同中国学术精神与中国人价值观念的冲突、流转与融合,它需要一个破除“中心论”的过程,既要破除自我中心论,也要破除中国中心论,从自我、唯我中抽离出来,逐步实现从关照自我,到关照他人、他文化与他者经验,进而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间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实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追求。天下观的建立,还当有兼善天下的气度。青年汉学人才应当肯定世界的多样性,接纳学术理念、方法的差异性,看到当代中国发展与世界各国发展的特殊性和一切好的、值得传播的经验,以科学、严谨的学术实践将中国经验介绍给世界,并将世界经验介绍回中国,从而形成中国与世界各国相互学习、合作共赢的局面,以“兴天下之利”。
第二,树立古今、主客融合的整体观。注重普遍联系、和谐统一,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无论是传统汉学研究,还是世界中国学研究,都应强调历史与当下会通,强调世界各国间的中国研究开展交流对话,这与中华文化的整体观一脉相承。故而青年汉学人才的整体观,应是历史语境与当代语境的统一,以摆脱古今割裂带来的时间局限;应是世界语境与在地语境的统一,以摆脱孤立地研究中国带来的空间局限;还应是自我语境与他者语境的统一,以摆脱单一视角带来的方法局限。整体观还是全面、不偏倚的体现,它兼取传统汉学的经典学术精神与现代中国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并融合从中国出发研究中国、推动世界各国参与中国研究互动的内在价值。因此,青年汉学人才的整体观应当是破除偏见而接纳理性、破除想象而回归真实、破除单一而强调全面的体现。
第三,树立包容、相互学习的互鉴观。无论是传统汉学还是当代世界中国学,都是各国学者的共同智慧,不分优劣,各有千秋。《礼记·中庸》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说法,代表中华文化包容和合的精神内涵。青年汉学人才来自世界各国,他们的学术立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是多样的,他们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是有差异的,他们理解中国、研究中国的视角是多元的,这是“道并行”的直观表现。应当鼓励青年汉学人才与中国学者之间、各国青年汉学人才之间形成良性的学术互动,使他们的学术成果互为参照、互为镜鉴,通过以他人为师、向他人学习,形成欣赏他人所长、互学互鉴,并推动研究成果全球共享的治学氛围,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第四,树立求新求变的开拓观。日新之谓盛德。中华民族绵延的创新精神是一切创新创造的源头活水。当代中国,新的研究问题不断涌现,新的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产生,各国、各地区的世界中国学研究正加速融合,学科交叉特征日益凸显。故此,一味套用西方理论而不加以批判与革新,汉学研究就会落入新成果有余而原创性不足的窠臼。青年汉学人才有常为新的精神,他们的创新源自亲历并见证快速变化的中国,从而敏锐捕捉新的研究内容,形成富有开创性的研究课题;他们的创新还源自中外文化激荡而生的批判意识与探索精神,从而思考“何为当代中国”与“当代中国何为”的时代命题,形成富有创造性的阐述。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的青年特质与中华文化中由变则通、由通则久的创新精神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裂变出独具一格的原创表述。
多维并举的人才培养之“路”
“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的实现,应当实事求是、锐意进取,在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政策保障等多个维度加以践行。
第一,探索多维立体、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新时代的青年汉学人才培养,研究在地、客观全面、成果互鉴应为共识。随着青年学者学术素养向方法融合、学科交叉的方向转变,原有模式亟待与时俱进。高校的学制体系与组织机构的项目机制相互配合,传统治学与灵活的研学、云学协同融合,有望成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准点:学制体系强调在特定时间内科学、系统、循序渐进地发展学术能力,而项目机制则可打破时间局限,通过更大限度地集合优质教育资源确立更加精准的教育目标,为青年汉学人才建立更广泛、紧密、便捷的学术联络与成果交流平台;传统治学强调书斋治学,以养成深厚学识与扎实的学术功底,而灵活的研学、云学则可拓展教育空间,让青年汉学人才深入研究现场、接触研究对象,获取全球优秀资源,以第一手资料开展学术研究。近年来,以精通中文为基础、链条培养为核心、中外联培为特色、长期支持为保障的“新汉学计划”,以短期研修、多领域合作交流为特色的“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以人才进驻、实践育人为特色的北京语言大学模式,都在创新汉学人才培养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为更多模式的涌现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二,确立精通中文、知行中国的人才培养目标。英国牛津大学荣休教授、北京大学客座讲习教授罗伯特·恰德(Robert Chard)指出,同时注重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学习,真正在中国生活,始终与中国学者保持联系,是中国研究学者必不可少的素养。精通中文,既是熟练运用中文理解、阐述一切使用中文书写和创造的典籍与研究成果的能力,也是以典范、专业的中文发表中国研究成果的能力。知行中国,就是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置于中国场景,在参与中国进程、研究中国进程、反思中国进程中建立学术观点、提出学术主张、开展学术对话。知行中国,还要不断增强与中国学术界的联系,以拓宽学术视野,成为中国学术界与本国学术界的纽带。以中文和中国为立足点的培养目标,有利于青年汉学人才摆脱一切形式的“中心论”,从单一中国观的生产者向立体中国观的生产者转变。
第三,打造全链条、多层次的人才培养过程。青年汉学人才的培养实践,应该渗透到从吸引人才、涵育人才到输送人才的各个阶段。在选拔阶段,可提供面向不同专业领域的预备体验课程,通过基础学术训练发掘学术素养高、潜力大的后备人才;坚持拔尖人才遴选机制,优中选优。在培养阶段,适时在学制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加入项目制与新兴教育模式,让青年学者切实感受中国经验、中国做法、中国主张,通过学术对话与学术外交增进成果互鉴,做到尊重个性与科学引导相统一,持续输送以学者与科研人员为主体的学术型人才,以开展现实性、政策性研究为主体的智库型人才,以进入教育界、政界、商界、传媒界从事与中国相关事务为主体的应用型人才。在职业发展阶段,持续关注毕业人才成长动向,与其保持稳定联系,坚持以长效支持机制建立全球青年汉学人才资源网络,通过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人员往来,真正实现世界范围内的“中国研究热”。
第四,磨炼稳扎稳打、久久为功的政策韧性。培养模式的建立、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过程的完善是一项久久为功的工程,离不开政策的长期保障。政策韧性的具体表现,在于对青年汉学人才培养的支持应该是持久稳定的,制定的政策应该是科学有效的,在应对压力和挑战时应该是灵活变通的。在国家层面,应从世界中国学建设与高水平国际教育的高度合理规划,明确青年汉学人才的战略意义,在资源配比、机构职能与路径探索上给予政策红利,为培养全过程打造通路,实现监管下的适度灵活与适时松绑。在高校层面,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在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框架下出台服务人才、支持人才、激励人才的政策举措,增强服务意识,完善监督机制,形成包容开放、鼓励创新、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政策导向。在组织层面,应探索高校、企业、智库、基金会相结合的多主体道路,容纳多方力量建立创新培养机制,多渠道并举提高青年汉学人才培养的效益和质量。(作者 陆路系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北京语言大学]讲师)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