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出

推动中华文化全球“圈粉”——湖南城市学院探索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纪实

作者:阳锡叶 李谌涵 张宁 发布时间:2025.04.23
中国教育新闻网

“这是中国的剪纸,可以剪出喜欢的图案!”近日,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的课堂上,中文教师阮文英正在教当地学生学习中国剪纸。今年是阮文英到该校的第三年,她将剪纸、书法等中华传统艺术融入课堂,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

阮文英是湖南城市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7届优秀毕业生。该校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年来深耕不辍,积极探索,着力服务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中文教育人才。

“我校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力求实现语言教学、文化传播与文明互鉴三重目标,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探索‘以文铸魂—以文传道—以文致远’的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创新之路。”该校党委副书记袁志成说道。

以内容传声 彰显人才培养特色

绘制中华文化特色资源图谱、打造沉浸式“红色剧本杀”、读书会诵读湖湘家书……连日来,该校人文学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将特色历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教育、湖湘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融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课堂实践和社团活动中,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学院积极开展特色历史文化教育,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大情怀”。挖掘羊舞岭窑、花鼓戏、茶艺等传统文艺,春节、端午、中秋等节庆习俗,绘制中华文化特色资源图谱,让学生领悟文化符号背后的精神内核。

《红色通道》舞台剧、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学院推动红色文化从“历史记忆”向“时代动能”的创造性转化,开展红色文化教育,铸牢学生的政治品格,强化使命担当,让红色基因在学生心中代代相传。

“经世致用、敢为人先,是我们青春该有的标签!”在湖湘文化教育课堂上,学生们讲述着湖湘文化名人的故事,以文化浸润心灵,深度挖掘湖湘文化的宝藏。学院还通过“汤鹏年谱研究”等特色内容,促进湖湘文化从“历史遗产”向“育人资源”转变,塑造学生守正创新的“大格局”,传承湖湘文化的精髓。

学院开展以中非文化为主题的跨文化教育,开设“非洲文化概论”课程,举办“华夏·洞庭孔子学院夏令营”,依托中非文化交流社科普及基地等展示非洲各国国情和文化。深化文明互鉴,培育学生包容开放的“大视野”,以非洲为切入点,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对话。

以协同聚力 提升人才培养“成色”

“朋友一生一起走……”近日,一首由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生和非洲留学生合唱的《朋友》火遍全网,中外学子们用歌声来表达中非的深厚情谊。

学院协同共进,跨越文化藩篱,打造中非文化交流平台。加纳海岸角大学孔子学院积极推动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湖南城市学院几内亚湾国家研究中心专注学术支撑,湖南省中非文化合作交流社科普及基地以科普促文明互鉴。三大平台在教学、研究、推广等方面协同发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增进中非文化深度交融。

学院多维协同,提升培养质量,打造人才培养平台。湖南省人文素养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注重人文和创新培养,湖南省外语复合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助力外语人才发展,湖南省高校师德教育研究基地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三大平台在课程、实践、师资等方面协同,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16年成立的加纳海岸角大学孔子学院,是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的关键平台。学院每年招收200余名中文专业本科生,为500余人的培训学校、10000余人的14个教学点提供课程,已培养217名本土中文教师,加纳籍占比75%。加纳学员依依、李慧珍分获第17届、第22届“汉语桥”比赛特等奖,王元作品获HSK活动激励奖。

以创新提效 增强人才培养“亮色”

“学校创新教育方式,以国际协作和在地实践为驱动,引导学生在真实跨文化情境中开展本土化教学研究,系统培养文化适应力、教学创新力和跨域反思力。”该校人文学院院长傅建安说。

在该校人文学院课堂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各自扮演教师和学生,模拟真实授课场景,实现文化认知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化,锻炼教学流程把控、课堂互动等基础能力,为投身国际中文教育筑牢根基。

“这是中国传统的花鼓戏,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该校云端非遗体验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杨娜通过VR文化场景,带领非洲学生沉浸式感受花鼓戏、湘绣等非遗文化,以数字化形象实现跨文化对话。

学院借助校内留学生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实习实践,进行一对一辅导或小组教学,在真实交流中提升语言运用、文化讲解能力。选拔、淬炼、外派、反哺……学院依托加纳海岸角大学孔子学院的教学平台,让学生实地参与教学工作,接触更复杂的教学环境和多元文化背景的学生,全面提升教学创新、文化融合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自2004年设立对外汉语教学方向以来,学院已累计培养1500余名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人才,向36个国家输送280余人次汉语教师志愿者,其中国家公派教师超50人次,遍布16个国家。2017届毕业生邓娟、马丹丹、王雯丹荣获“优秀汉语教师志愿者”称号。(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阳锡叶 通讯员 李谌涵 张宁)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